昨晚飛飛給我電話,他說月月姐,我有點害怕。
十年前的我,也害怕高考,因為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怕高考失敗、怕令父母失望、最怕的,是被別人比來比去。
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個理想大學不容易。寒窗苦讀那么多年,為的就是這樣一場考試,其中的苦,過來人都知道,許多人把高考定義為人生的轉折,可我以為,它只是一場考試。
1、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換來同等的回報。
高考后的很多年,我一直不愿意承認自己不是塊讀書的料。
因為我用功。
別人用十分鐘解完的題目我要用半個小時,別人一節課能做完的卷子我可能要花上兩節課的時間。可解出的答案是錯的,卷子的分數也不盡人意。我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多于一些人。卻并沒有得到同等的回報。
不甘心。父母也是。要知道,自己家的孩子在家長眼里,如論如何,都是最優秀的。
爸爸那時工資一千多一點,咬牙拿出700給我請了南通特聘來的數學老師。每天晚自修后去老師那兒改錯題。厚厚的一本本子,紅色、綠色、藍色…我無比用心的記錄著公式和步驟,深怕一不留意就漏了什么。
為了能更好的彌補數學上的漏洞,我幾乎用盡了能抽出的所有時間,每天的睡眠不過五六個小時。媽媽心疼我,每天按照食譜給我調理,牛奶雞蛋永遠會在書包的邊袋里放著。我愈加害怕高考的到來。
高三一年,全家小心翼翼的不敢提成績。每一次模擬考,只要我不說分數,就不會有人問起,我不愿意承認不是讀書的料,可偏偏有相鄰不停的提醒。
“你家孩子模擬考了多少呀?”
“我們家孩子考的不錯。”
“他們家的孩子考的可好了。”
鄉下有句俗語,說高考成功了,半個腳就進了大學。那個年代家長眼里的大學,定義在211工程。
落榜。
數學分數是同桌的一半多,補課老師安慰我,一本上不了二本沒多大問題。同桌也安慰我,沒事,大不了復讀。
默默的躲在被子里哭,不是哭成績,而是哭自己這么努力,還是和聰明倆字不掛鉤。 **少年時代細小的挫敗,遠比成熟以后重大變故更叫人痛徹心扉,因為期待,所以更無法承認失敗。 **
魯迅言:未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高考結束,同桌622分進了廈大,我復讀。
2、學霸那么多,而我只是最普通的那一個。
復讀那一年,比高三還痛苦。 最初的幾個月,我接受著各種洗禮。
“噥,就是這個小姑娘,平時成績還不錯,一到正式考試就不行,心理素質太差。”
“他們家姑娘很用功的呀,可是沒辦法,聰明是學不來的。”
“叫你不好好讀書,看,不好好讀書就只能復讀…”
復讀成了一件不光彩的事。
依舊補課,爸爸花在補課上的心思超過了我。因為兒時的各種獎狀,他一直相信我是塊讀書的料。
復讀班的老師多數是代課的大學教授,爸爸輾轉托人請了蘇大的老師,每周六,我去上小課。烏泱泱的一堆人坐在集體教室里,老師密密麻麻地在黑板上解題,所有人屏息而坐,這一坐就是三個小時。老師不停課,中途可以自行出去,可除了上廁所的,幾乎沒人挪位子。
又是一年,江蘇高考模式從“3+1+1”轉為“3+學業考+綜合素質評價”模式,大變革里,哭暈了一群考生,我僥幸過了一本。
爸爸高興瘋了,花500多塊錢給我買了一雙耐克的跑步鞋。那是我青春里最昂貴的一雙鞋,**它見證了我的逆向成長,時刻提醒著我,不懼過去,不畏將來,踏實努力的走完每一步。 **
畢業那年宿友回憶報道第一天,她說月月,那天你穿了一身素白的運動裙,你爸在你身邊笑的特別幸福。
高考分數,真的會左右父母的幸福指數。**可別忘了,你才是微笑背后最溫暖人心的那一個。 **
3、如果分數在三本和專科之間,就讀三本吧。
這是后來和閨密一起考公務員才有的感慨。畢業時參加國考,要求上面寫著“全日制本科”,這幾個字活生生的把一堆成績優于他人的學子攔在了門后。
閨蜜那年高考分數到三本,可糾結于昂貴的學費,最后報了一所很好的專科。三年里,她英語過了專八,口譯過了高級,可一起報名國考時,她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
同學勸她,你那么優秀,不要盯著體制內工作,去外企也一樣好。可閨蜜父母總感慨都是自己的錯,沒文化不懂規則讓女兒報錯了學校,如果報了本科,或許就不會連報考資格都沒有。
他們念叨著,女孩子要是能考個公務員就好了,要是能考個事業編就好了。在他們眼里,公務員事業編都金飯碗,只要捧著這只飯碗,這輩子基本上不用愁。
后來參加體制考試,發現再考事業編也是如此。
我并不明白這樣設定的理由,卻開始關照身邊的弟弟妹妹,如果可以一定要上本科。不是為了他人的有色眼鏡,只是在允許的條件下,給自己多一個平臺發展。
面試的很多單位都把學歷攔在了本科,他們不會問你是一本二本還是三本,除非你是名牌大學畢業或許他們會多看兩眼。只要不是拔尖的學校,多數時候簡歷看都不會看。不論你從前的業績有多好經驗有多足,他們仍會硬生生卡去你面試的機會。
“本科”兩字成了很多單位的敲門磚。
所以,如果成績在三本和專科之間,報個三本,給自己的將來多一個選擇。
4、**拿開捂住眼睛的雙手,大膽的走出去。 **
沒報上公務員考試的閨蜜參加了自學考試,兩年的時間拿下了本科,認死理的她后來又報了在職研究生,在我每日過著碌碌無為的體制生活時她已然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女子。
業余時間她又學習了拉丁舞、插花、還參加線上線下拆書活動。挑燈夜讀的她、參加禮儀班的她、堅持健身的她…**不斷的學習和提升讓她愈發的明了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她像愚公移山一樣將無可改變的規則化成上升的動力,裝飾著未來。 **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如今的她,靠著努力拿到了英國愛丁堡大學的offer,學習著喜愛的傳媒,她說月月,**上帝為每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
出國前收到她的信,“這些年來,我一直想彌補未能參加國考的遺憾,也想證明給別人看,沒有金飯碗的我,也可以很優秀很惹眼。原來他們笑我不漂亮,沒學歷,現在,他們羨慕我有氣質是學霸。因為堅持和投入,我在高考失敗這個黑洞里殺出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作家Meiya說,在漫漫人生中,你會發現,人生不在這里失敗,就會在那里失敗,不是考試失敗,就是戀愛失敗;不是職場失敗,就是婚姻失敗……但大多數人,不會被失敗毀掉。
去找一個新的起點,重新再來。
5、**成功的道路指向努力的人。 **
70年代,大學很少,費用又高,能上大學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就連買一本文學經典,也要幾經周折。
叔叔就是不怕周折的那個人。
第一次高考落榜,叔叔給我講了他的故事。 60年代出生的他,有六個姐弟,因為窮,他做了多年的旁聽者。白天去大隊掙工分,空了就去鎮上的學校聽課。那時沒有復印機,教科書也沒那么好買,叔叔就找人借課本抄。
聽爺爺說,那時叔叔癡迷抄書,抄到哪兒讀到哪兒。一起的孩子笑話他是“書蠹頭”,不和他結伴,叔叔不但沒有吵鬧反而更加倍地讀書。正是那些年的堅持,他成了文化站唯一特聘的一員。
工作以后,叔叔在空暇時間練習毛筆字,因為有了以前硬筆書法的功底,毛筆字上手特別快。逢年過節,他都會代表單位去鄉里挨家挨戶送福寫對聯。
現在的他,不但摘掉了“書蠹頭”的戲謔,還冠以了才子的頭銜。 忘了說了,叔叔用了大半輩子,深詣琴棋書畫,鄉下現在只要家里有喜事,絲竹、題字一定是他。
**他用對學習的執著,驗證了“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想學習,就有受教育的機會。”
**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通往成功的路千萬條,不只有高考一個岔口。只要你愿意努力探尋,憑借后天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