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5日 星期二 天氣晴
9月12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nèi)容領讀營的第31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guī)淼男±碚摚凶觥笆孢m區(qū)”
留言:
“去年我從大學畢業(yè),我家境不錯,畢業(yè)以后爸媽托人安排我在銀行上班。工作很穩(wěn)定但是挺無聊,我并不喜歡這種一成不變的工作狀態(tài),仿佛自己都不再年輕了。
我挺想自己出去闖一闖,但是我看我的一些同學們,都很忙、很累,沒有什么生活,周末還老加班。其實,我也不是怕累。我總覺得我不行,如果要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可能過上現(xiàn)在自己擁有的物質(zhì)生活啊。但我又并不甘心就這樣混下去……啊,好糾結啊……“
類似的提問其實并不少見,我們今天想借此再一次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改變。你需要改變么?你為什么想改變?如何才能改變呢?
什么是“舒適區(qū)”?
舒適區(qū)(comfort 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來形容那些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區(qū)。隨后,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學的含義。Alasdair White在2009年提出的定義是:人把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Ta對這個范圍內(nèi)的人事都非常熟悉,從而有把握保持穩(wěn)定的行為表現(xiàn)。在舒適區(qū)里,“我們的不確定、匱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們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一個人的舒適區(qū)范圍是不斷變化的。它會隨著你對自己的突破不斷拓寬。它也會隨著外部事件的影響而變小——通常是在我們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增高,遇到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困難的時候。比如,在911災難后,大多數(shù)人都更容易感到脆弱和恐懼,因為他們的舒適區(qū)變小了。
舒適區(qū)對于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適區(qū)”一定是要去嘗試一些常人看來是刺激、危險的事情,比如辭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學去創(chuàng)業(yè),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對于你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對你已有舒適區(qū)的挑戰(zhàn)。對于有的人來說,辭掉一份在老家的體制內(nèi)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險;對于有的人來說,選擇離開北上廣、回到家鄉(xiāng)做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適區(qū)。
什么是“最佳焦慮”?——站在舒適區(qū)的邊緣
舒適區(qū)就是讓一個人最熟悉、待著最舒服的那個地方,在其中,我們的焦慮水平會非常低。但是,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適圈里,我們的領域可能就永遠無法拓寬,就只能在可選范圍很有限的已知區(qū)域里選擇生活。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斷地進步,就要走出舒適區(qū)。只不過,走出舒適區(qū)就意味著你將遭遇陌生和不確定的因素,你的焦慮水平會提高,產(chǎn)生應激反應。
什么是走出舒適區(qū)的正確方式呢?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站到“舒適區(qū)的邊緣”,既不是完全退縮在舒適區(qū)里,也不是過于冒進。在舒適區(qū)的邊緣上,你會一直維持著“最佳焦慮水平”。
1908年,Yerkes和Dodson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發(fā)現(xiàn)焦慮水平和表現(xiàn)水平的關系呈一個倒U形曲線,因此也被稱為“Yerkes-Dodson曲線”:
他們發(fā)現(xiàn),當大鼠的焦慮水平很低時,表現(xiàn)水平也很低;而當受到一定水平的刺激而不斷增加焦慮時,大鼠的表現(xiàn)會越來越好;在某個特定的焦慮水平上,能夠使大鼠做出最佳表現(xiàn)。但如果焦慮超過這個最佳水平的話,將會因為壓力過大,又逐漸降低表現(xiàn)。
隨后的研究者,將能夠激發(fā)最佳表現(xiàn)的焦慮水平稱為“最佳焦慮”(optimal anxiety);它是一種“有建設性的、讓我們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不適”。與“舒適區(qū)(焦慮較低的狀態(tài))相對應,將處在最佳焦慮的狀態(tài)稱作“最佳表現(xiàn)區(qū)”,而將焦慮過大的狀態(tài)稱作“危險區(qū)”。無論是過于舒適(一直停在最佳表現(xiàn)區(qū)),還是過于冒險(一下子跳出舒適區(qū)太遠),都不利于我們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做出良好的表現(xiàn)。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于壓力的承受能力和應對方式都是不同的,最佳焦慮水平也是不同的。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焦慮水平,來不斷拓展舒適區(qū)的外延。
你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過去讓你驚喜和特別快樂的事,變得平常乏味。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享樂適應”(hedonistic adaptation),它是指一種人類的自然趨勢:在短時間內(nèi),新事物留下的印象從特別深刻變得普通。
這看似不是一件好事,但正是這樣的自然趨勢,會讓人自然地適應過去對自己來說非常強烈的刺激。是同樣一個原理,也會讓曾經(jīng)對我們來說很重大的挑戰(zhàn)和困難,變得尋常、得心應手。——前提是,你一直處在持續(xù)應對這種挑戰(zhàn)的過程中。
隨著你總是咬牙堅持站在舒適區(qū)的邊緣,總是讓自己處在一種“最佳焦慮”中,漸漸的,你的焦慮會自然的降低,你開始覺得站在這個位置并不會讓你不適——此時,你的舒適區(qū)就已經(jīng)擴大了。你需要做的,是再次向外邁出小小一步,繼續(xù)逼近舒適區(qū)的邊緣。這個過程就是成長持續(xù)發(fā)生的過程。站在舒適區(qū)的邊緣時,你所感到的那種不舒服,就是我們所說的 “有建設性的不適”。——別讓自己太舒服,太舒服,就會出問題,把事情做油了。
一個人留在舒適區(qū)里的時間越長,難以改變的惰性越大。勇氣往往是一鼓作氣的,太久的不成長,會不斷削減一個人對自己的信心。而如果你持續(xù)追求新的目標,你會越來越愿意嘗試做出各種各樣的改變。
“動機”,推動我們改變的階段
在改變的過程中,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放棄或厭倦?有的人則會把不斷地拓寬舒適區(qū)變成一種習慣,日復一日地向著“更好的自己”的目標前進?
James Prochaska關于改變的階段變化模型中,還強調(diào)了內(nèi)在因素對行為改變的重要作用。在改變的階段中,有一個自始至終影響行為改變的深層推動力——動機。
動機是什么?從字面意思上說,它指的是“想要做某件事的動力”。在心理學中,它是一種內(nèi)在的驅動力,會影響到行為的幾大要素——發(fā)端、方向、強度和持續(xù)性,使你向著目標不斷前進。動機對于目標的設定和達成至關重要:它受到人心理上對目標的渴望程度的影響,但它能夠維持人們追求目標的行為。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Anders Ericsson稱,動機是成就的關鍵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強烈的動機。他認為,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得越久,你的天賦和能力就會變得越不重要,相反,動機的影響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20世紀以來,動機逐漸成為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是動機的一種理論模型。一般來說,從來源上,研究者們都會把動機分為內(nèi)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nèi)在動機是指來自自己內(nèi)心的動機,外在動機是指來自外部世界的動機。
此外,研究者還把動機分為正向、反向兩種。正向動機是指以鼓勵、認可、肯定等正面情緒主導的動機;負向動機則是以貶損、羞辱、威脅、不安全等負面情緒主導的動機。
結合上述兩個維度,動機一共可以分為四種,它們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行為,驅動我們做出改變。
· 內(nèi)在-正向的(Internal-positive)動機:發(fā)自內(nèi)心的、鼓勵我們做出積極行為的動機,比如挑戰(zhàn)、期望、激情、滿足感、自我確認;它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內(nèi)心的成就感、價值感,使我們完成和鞏固整個行為改變的過程。
· 外在-正向的(External-positive)動機: 被外在的好處驅動,比如被他人欣賞和承認,有經(jīng)濟上的獎勵;它可能會帶來一些行為改變,產(chǎn)生部分成就感,但影響力往往是短暫的,影響范圍是狹窄的。行為能否持續(xù)、以及是否能一直帶來積極的情緒,依賴于他人或外界給予的獎賞、好處。
· 內(nèi)在-反向的(Internal-negative)動機:被內(nèi)心負面的感覺所驅動,比如感到威脅、害怕失敗、空虛感和不安全感;它可能會帶來一些行為改變,但可能進入復發(fā)階段。
· 外在-反向的(External-negative)動機:被外界可能的不良影響所驅動,比如可能不被他人給予足夠的尊重,有經(jīng)濟或人際上的壓力,來自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人的壓力,不穩(wěn)定的生活等等。它可能會使人成功,但非常有可能進入復發(fā)階段(被逼著做出的改變都很容易復發(fā))。
在四種動機中,內(nèi)在-正向的動機是最理想的,它會使你的目標更堅定,行為更持久,因為這種驅動力來自于你自身的強大與安全感。因此,當你決心跨出舒適區(qū)、做出改變之前,最好先評估一下,促使你做出改變的動機是什么?你能否為這個目標而堅持?
此時此刻的你,不妨想一想,最想要完成的改變是什么?你的動機來自哪里?它是上面說到的哪一種類型呢?
今日電影推薦《鐵拳男人》 豆瓣評分:8.7
9月12日讀書心得
第一大部分:《茶館》中的人物語言與人物性格分析
一、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戲劇中每一句臺詞都是人物的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顯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據(jù)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選取符合他們心理的個性化語言。
例子:王利發(fā)的語言謙恭、周到,與各種人物應酬反應機敏,對答如流,很能顯示他茶館掌柜的身份。
常四爺?shù)恼Z言則豪爽耿直,帶有闖蕩多年的俠氣和飽經(jīng)滄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吳祥子的語言則狡猾奸詐、傲慢無理,具有老牌特務的特點。
出場的人物不論臺詞多少,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
二、人物語言的幽默感
老舍談《茶館》時說,作品寫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lián)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風格。
例子:當唐鐵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兒時,看起來滑稽可笑,但實際上卻激起了人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
王利發(fā)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也像一句玩笑話,然而表現(xiàn)出的則是人民對動蕩時局的不滿。
松二爺看見宋恩子和吳祥子仍穿著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馬褂說:“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兒!”表現(xiàn)出松二爺?shù)膽雅f情緒,也諷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這種寓莊于諧的語言更能給讀者以回味的思考。
《茶館》中出現(xiàn)的人物眾多,前后三幕中出場的共有30多個,我們不可能一一分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分析一下出現(xiàn)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發(fā)、常四爺、松二爺、宋恩子、吳祥子、劉麻子、唐鐵嘴及秦二爺幾位。
(一)王利發(fā)
1、對不同人采取不同態(tài)度。
(1)、對難民、李三等人:“別耽誤功夫!”“咱們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對難民強硬、冷漠,對李三雖同情,卻有限度,表現(xiàn)他自私。
(2)、對大兵、警察、特務:“您圣明。”“你多給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老總們在對不起,還沒開張,要不然,諸位住在這兒,一定歡迎!”“您甭看,準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對他們的態(tài)度則是討好,巧應付,怕得罪。表現(xiàn)王利發(fā)的圓滑世故。
(3)、對唐鐵嘴之流:“你混得不錯呀!穿上綢子啦!”“可是,我這兒已經(jīng)住滿了人,什么時候有了空房,我準給你留著!”
對唐鐵嘴厭惡仍笑臉相迎,表現(xiàn)王利發(fā)的精于處世。
2、善于經(jīng)營,不斷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這么一說!”
體現(xiàn)王利發(fā)言語上的改良。
“西直門的德泰,……全先后腳兒關了門,只有咱們裕泰還開著,……”
“大茶館全關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隨機應變地改良!”
通過王淑芬和常四爺之口表現(xiàn)王利發(fā)善于改良,是茶館業(yè)中的佼佼者。
3、對現(xiàn)實不滿,含蓄表達:
“這年月還值得感謝!”“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
表現(xiàn)王利發(fā)的膽小怕事和一點時局意識。
總結:王利發(fā)是裕泰茶館的掌柜,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里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于應酬,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fā)善于應酬,善于經(jīng)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御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于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chǎn)的命運。王利發(fā)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二)常四爺。
1、“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聽說你明天開張,也許用得著,特意給你送來了!”
表現(xiàn)常四爺?shù)淖允称淞Γ瑯酚谥恕?/p>
2、“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
表現(xiàn)常四爺?shù)膼蹏⒏易鞲覟椤?/p>
3、“要是洋人給飯吃呢?”“盼著你們快快升官發(fā)財!”
表現(xiàn)常四爺?shù)恼薄⒕髲姟?/p>
總結:旗人。正直,愛國;倔強,敢作敢為;自食其力,樂于助人。
(三)松二爺。
1、“看見我這身衣裳沒有?我還像個人嗎?”“可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
表現(xiàn)松二爺?shù)挠问趾瞄e、懶散無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見您兩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兒!不能不請安!”“你說得對!嗻!四爺,走吧!”
表現(xiàn)松二爺?shù)哪懶∨率隆?/p>
總結:旗人。膽小怕事,懶散無能,游手好閑,喝茶玩鳥,不愿自食其力。最終餓死。
(四)秦二爺。
民族資本家。一心實業(yè)救國,最終破產(chǎn)。
(五)劉麻子。
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
(六)唐鐵嘴。
“我感謝這個年月!”“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侯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
算命看相的江湖騙子。無恥。
(七)宋恩子、吳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們看,王掌柜必會給咱們想辦法!咱們得給王掌柜留點面子!”“對啦!坐下談談吧!你們是要命呢?還是要現(xiàn)大洋?”“別動!君子一言:把現(xiàn)大洋分給我們一半,保你們倆沒事!咱們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tǒng)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tǒng)效力……”“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
宋、吳二人的貪婪、蠻橫、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從人物語言中得出人物形象: 《茶館》塑造了眾多的各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王利發(fā)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他精明、干練,謹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應酬。在劇中,他巧于應付巡警的敲詐,耐心傾聽崔久峰的牢騷。作為商人,他還具有膽小怕事和自私的特點。如他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處境和難民的哀告雖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他對社會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如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的時候,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這句話中蘊含了他的愁苦和憤恨。王利發(fā)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常四爺是個旗人,但他對腐敗的清朝政府不滿,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于正義感,樂于助人。劇中他對抓過他的特務不服軟,為正發(fā)愁的王利發(fā)送來了咸菜和雞。他的身上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和愛國精神。劉麻子,這是一個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劇中他又同兩位逃兵談生意,還沒有談成就被當做逃兵槍斃了。這個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病態(tài)和畸形。
抽象而又具象的戲劇人物:
《茶館》全劇登臺亮相的70多個大大小小的人物,作者將戲劇沖突相對集中于三個主要人物身上:裕泰大茶館的掌柜王利發(fā),民族資本家秦仲義,以及剛正勤懇的滿旗人常四爺。他們?nèi)齻€人既是有著獨特身份的具象性的個體人物的代表,又是社會大圖景中社會各階層,社會各勢力的集中代表,是一種具有符號式的抽象形象。
王利發(fā)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恰如他的名字,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手工業(yè)者,一個略高于貧苦大眾的相對生活溫飽的小資產(chǎn)階級,對生活無甚指望,只求社會穩(wěn)定,天下太平,整日活在生活的擠壓下,為了一點可憐的基業(yè)而隨波逐流,忍辱偷生,他懂得這個社會的潛行規(guī)則,“在街面上混碗飯吃,人緣頂要緊”,按照祖宗遺訓認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歡喜,就不會出岔子。”的圓滑心態(tài)。
作者對王利發(fā)的命運際遇只能報以深深的同情和無奈,一個最不該自滅的生命,一個茍延殘喘的生命,一個瑣碎的生命的消逝,就是當時普羅大眾的集中代表。
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區(qū)別于茶館老板王利發(fā),是個心懷報國之心,積極向上,樂于進取的國人形象,他主張實業(yè)報國,耗盡了多年的心血辦起民族企業(yè),以為這樣就可以盡報國之情,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和人生責任感,但社會的結構注定了這樣的民族企業(yè)生活在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雙重夾縫中,混亂的時事使得他的產(chǎn)業(yè)被政府強奪,不但無法實現(xiàn)人生抱負,還眼看著多年的基業(yè)被消耗殆盡,秦仲義面對著工廠的廢墟痛心疾首,怨氣沖天 “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 “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
常四爺是一個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相對正直,勤懇,淳樸的形象,這個作者老舍本身也是旗人的身份有關,他對比王利發(fā)和秦仲義更能被大眾的道德趣味所認同,首先他是個愛國者,一個滿族旗人的愛國者,而不是那種遛鳥兒作揖的八旗子弟,他的耿直的個性使得他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他最能一針見血的瞧出社會的弊病和問題的根本,當他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的口號被當局的密探所緝捕,他并沒有選擇退讓,軟弱和妥協(xié),而是說“我是愛大清國,怕它完了”,被抓入大獄服刑后釋放就碰上了義和團運動,愛國的基因讓他與洋人干了幾仗,后來大清國果然亡了,常四爺一針見血的指出這是歷史的懲罰。
常四爺?shù)拿\也逃不出歷史的窠臼,老年的常四爺一身清貧,感慨道,“我愛我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shù)氖。绕鹜趵l(fā)以及秦仲義更加被人嘆息,因為這樣的人物最有希望擔當起中國的脊梁,脊梁沒了,國家和社會肯定是散了架了。
第二大部分:小說中的人物塑造與人物語言的注意事項——以《茶館》為體現(xiàn)標準
1.先有成形人物,再有語言和行為,后出來的語言和行為再作用到人物形象上。
(現(xiàn)有活了的王利發(fā),再有王利發(fā)這樣的人,張嘴就能自然甩出什么樣的話)
2.除非劇本需要,人物思想盡量符合人物年齡
3.討厭的人并不會認為自己是討厭的人,他沒有這個意識,寫他們的時候請鉆進他們的身體;另外,不要上來就寫這個人的討厭,不要動不動就拋結果,小說最重要的是拋過程,然后讓結果在讀者心中自然凝結擴散。
4.巧妙運用別人的嘴,用涂黑周圍的方式凸顯想表達的一切。
比如想寫人物慘,人物自己是白色的,不會覺得自己是白色,不會覺得自己慘,那么作者更好的方式是把周圍涂黑,白色就會更扎眼。讀者在看主人公的同時,也在觀看周圍的人,讀者是上帝之眼,與其直接寫可憐,憤怒,痛苦,不如寫周圍人的反應,這樣誰見了都會覺得慘。
5.人物要飽滿,為你的任務創(chuàng)造出劇本上沒寫的人生,同樣不一定要在文中交待,但心中要有數(shù)。與此同時請記住,人物要有矛盾性,矛盾性可體現(xiàn)出人物的自為性,正是人物的深度才使故事變得有趣。
6.人物行為除非劇情需要,否則必須合乎邏輯,無論是行為,語言,對某種事物的態(tài)度,否則前后矛盾沖突,將扼殺小說的真實感。
6.塑造立體豐滿的角色,從觀察開始,日常對周圍的人進行觀察和想象,比如:對方是否總穿同樣的衣服?是在看書還是聽音樂?做什么工作?單身還是成家?尤其是在人的勞累與饑餓狀態(tài)下,往往會暴露本質(zhì),還可以想象下這個人回家后的狀態(tài),與不同人在一起時的狀態(tài)。還可以觀察細節(jié):如手表,領帶,鞋子,以及視線的落點。
補充:塑造人物,塑造的是什么?
1.人物的核心性格:包括價值觀、立場、思想、個性、態(tài)度、動機等等。(然后往上加肉,再然后跟他混熟)
2.添枝加葉的選項:
(一)生理屬性
(1)外貌特征:注意選取最能體現(xiàn)人物性格的外貌特征
(2)性別:注意不同性別的人說話與思考方式的不同
(3)種族:考慮不同文化對人物的影響
(4)年齡:大多數(shù)情況下,請保證年紀與他所做的事相稱,但偶爾有反差也蠻好
(5)身高:注意不同的身高對心理有一定影響和投射
(6)體型:與身高同理,注意胖瘦人的行為與思想差異
(7)發(fā)型:發(fā)型也是人物性格的體現(xiàn),甚至是胡須,是否對自己有要求,等等。
(8)穿衣風格:這里注意,他穿的衣服代表他意圖,卻未必能實現(xiàn)他的意圖,想想或設計一下他這么穿的目的,以及是否成功達到了目的,沒達到,比較好做文章。
(9)吸引力點:旁人對他的看法,個人整體的魅力指數(shù)
(二)自然屬性
(1)人物的原生家庭如何?
(2)人物的受教育狀況(主要是質(zhì)量)以及智商水準?
(3)人物的天賦與才能在哪方面?
(4)人物的專屬“表愛語言”?
(5)人物對自我的認知什么樣?自尊心情況?能否坦然接受自己,自信或自卑?
(6)人物的小癖好?對哪種事物抱持熱衷?
(7)人物目前的狀況如何?處于人生哪個階段?有孩子嗎?收入情況?他對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否滿意?他的道德感強弱?有無十分明顯的原則,是什么?
(三)劇外人生
(1)他經(jīng)歷過哪些屬于他的人生重大事件?(石頭子,漣漪,定時炸彈,伏筆)——父母or成長特殊印象
(2)可愛之處——弱者小人物,追逐夢想的人,受人尊敬,風趣,有智慧,忠誠勇敢,值得讀,值得期盼與共情
(3)對自我的認知,是否有自欺欺人之處
(4)標志性語言風格、焦點話題
到這里,人物已經(jīng)立起來,可以邁步出發(fā)了。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30天,今日小理論是:舒適區(qū),人把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Ta對這個范圍內(nèi)的人事都非常熟悉,從而有把握保持穩(wěn)定的行為表現(xiàn)。內(nèi)在-正向的動機是最理想的,它會使你的目標更堅定,行為更持久,因為這種驅動力來自于你自身的強大與安全感。因此,當你決心跨出舒適區(qū)、做出改變之前,最好先評估一下,促使你做出改變的動機是什么?你能否為這個目標而堅持?
此時此刻的你,不妨想一想,最想要完成的改變是什么?你的動機來自哪里?它是上面說到的哪一種類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