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1日 星期一? 天氣晴
9月11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30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煎熬感”
現象分析
我們收到的讀者私信中,我們都發現:大多數困擾著大家的并不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大家糾結的問題往往存在有些時日,甚至是好幾年了。像是和父母之間的沖突、放不下的前任、長期的抑郁或社交焦慮等等。他們在留言里不斷地詢問“為什么”:“為什么我就不能走出來?”、“為什么這么久了我還是覺得難過?”、“為什么這一切要發生在我身上?”
每當我們遭遇到傷害,我們的大腦和神經就會作出反應,讓我們感受到痛楚感;而煎熬發生在人們感受到痛楚感之后,是由引起痛楚感的負面事件引發的負面狀態(status)。
在煎熬的狀態下,人們會有一系列負面的感受、行為和情緒。像是慢性疼痛、情緒低落、失眠等。
打個比方,在被分手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傷心、甚至胸口處出現酸痛,這些心理、生理上的痛楚感提醒我們: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愛人。被分手的過程很短暫,可在它結束后,我們依然會不斷地回想前任、吃不下飯、或是感到憤怒。這些事后負面的思維、行為和情緒,就是我們處于煎熬狀態的表現。
所有人都有痛楚感,因為傷害總會發生。每個人都曾經、或是都會感受到身體上的痛楚感;而只要不是早早夭折,人們總會經歷、或是將會感覺到失去家人與摯愛的悲痛。而且,人們不但無法回避痛楚感,人們也需要痛楚感。如果我們接收不到傷害發生的信號,我們很有可能無法避開危險、生存下去。
原因分析
如何緩解煎熬感呢?在介紹具體的方法前,我們先來聊一聊:影響煎熬感的因素是什么?
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煎熬感?
1. 壓抑與否認負面思想/情緒的意圖,讓我們更加煎熬
當傷害發生時,許多人會試圖壓抑或是否認自己的負面思想和感受。比如,有些人在失戀后會反復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了!不要為這件事難過了!”然而,思維和情緒都存在“悖論效應”:如果你試圖壓抑負面想法和情緒,它們可能會暫時消失,但很快會再次出現,或是轉變為其他負面的想法和情緒。
為什么會這樣?一種原因是,當你試圖回避負面想法或情緒,你會反復地檢查自己是否有負面想法或情緒,于是你反而給了它們更多關注。而且,當你試圖回避時,你會一遍遍地想起它們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讓自己更加煎熬。比如,你告訴自己“我不能再抑郁了,如果我這么低落,我就沒辦法好好復習,可能會考砸”,于是你專注于壓抑自己的抑郁感,并陷入了對考砸的焦慮中,反而無法專注學習。
2. 將頭腦中的想法與現實混淆,會讓我們更加煎熬
有時人們會將負面念頭和現實等同起來,混淆了自己的想法和現實:他們認為自己的負面想法都將會在在現實中成真、或是已經實際發生。他們為了這些臆想中的負面“事實”感到焦慮與懊悔。
比如,有些社交焦慮者在和他人溝通中,會將對別人的猜測當作事實。像是當社交焦慮者發現別人對自己冷淡時,他們心想:“對方一定不喜歡我。”實際上對方只是因為困倦而反應較慢,并不是真的對社交焦慮者有惡感。但社交焦慮者堅信自己的想法是事實,于是中斷了社交、避開了“不喜歡自己的人”。
又比如,有些人會為自己的惡意念頭擔驚受怕。像是有人一旦想到一些不那么道德的渴望,就擔心自己真的會在現實中付諸行動,并開始自責,認為自己是個邪惡的人。但實際上,有想法不代表人們真的會在實際中付諸實踐。
3. 僵化的自我,會加深我們的煎熬
有些人習慣給自己“貼標簽”,這些標簽一般以“我是__”開頭:比如低自尊者會告訴自己“我是個失敗者”。心理學家稱這些標簽為“概念化的自我(conceptived self)”。他們沒有意識到人是復雜的、可變的,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作出不同于“概念化的自我”的表現;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而是用“概念化的自我”局限自己,讓自己只能依照這些僵化的模板來行動和思考。
一旦他們發現自己的情緒、思維或行動與“概念化的自我”出現不一致,他們會因為這種認知上的沖突感到不安。比如,有些抑郁者會為自己的好心情感到擔憂:“我是個抑郁癥患者,我怎么能感到快樂呢?”
4. 如果我們能從痛楚感中找到意義,我們就不會那么煎熬
當人們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受到傷害時,如果人們能想到完成這件事的動機和意義(比如完成后可以得到錢或是他人的肯定),他們的煎熬感會降低。人們懼怕的是毫無意義地受苦。如果自己受到傷害,但得不到任何回報,或者主觀感到傷害遠大于所得,人們會覺得自己損失過多,感到沮喪和不公。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為傷害的發生找到意義,我們就會更少為它感到煎熬。
解決策略
如何能減輕我們的煎熬?
1. 學著注意與表達想法與情緒:給它們“貼標簽”
之前提到:試圖壓抑和否認情緒、想法,反而可能造成我們更加煎熬。那么,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想法、感受、記憶出現時抓住它們——當你在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思緒時,不要只是陳述它們的內容,還要給它們貼上行為過程的標簽。
比如,如果你感覺很沮喪,不要只是說“我很沮喪”,而是說“我現在正在感到沮喪”;當你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那么也不要說“我要崩潰了”,而是“我現在正在想自己要崩潰了”。通過反復嘗試這種方法,你可以帶著一定距離感,更敏銳地捕捉到自己瞬息而過的想法、感受與情緒。Hayes和Smith介紹了幾種標簽的形式:
我正在想____(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正感覺到_____(描述自己的感覺)
我正在回憶起_____(描述自己的回憶)
我正感覺自己的身體的____部分感受到_____(描述自己身體感覺的特征與部位)
我注意到自己想要_____(描述自己的行為沖動或是傾向)
2. 記錄“去混淆日記”,避免混淆想法與現實
如果你認為自己負面的念頭總會導致不幸的發生,你可以先將自己的想法記在紙上;隨后,寫下現實中是否發生了和這個念頭相關的事件;并且在最后,要寫下是什么導致了事件的發生:是自己有了這個想法嗎?還是因為環境因素?又或者其他人應該對這件事負責?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在演講開始前,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我有不好的預感,這次演講會搞砸”,在演講之后,你記錄下之后發生的事和事情發生的原因:
我的想法是:“演講可能會糟糕。”
現實中發生的事:“演講時話筒忽然沒有聲音,不過在現場補救后,還是完成了演講,反響不錯。”
是什么導致了事件的發生?:“主辦方準備的問題。”
通過反復地比照自己的念頭和現實,人們可以逐漸意識到:“自己腦海中的想法和現實是兩回事,它們可能并不一致;即使有時一致,也不是因為自己想到了這個念頭,才導致了事件的發生。”
3. 去除自我概念化
首先,試著認識到我們給自己貼了哪些標簽:“我是女生,所以我___”、“我是個抑郁癥病人”、“我是個不被人喜歡的人”。你可以把這些標簽都寫在即時貼上,然后貼在自己身上。
之后,你問自己:“我在所有的情形下的行為、想法,都完全符合這個標簽嗎?有沒有過任何不符合的例子?”比如,如果一個人覺得“我是個沒有人喜歡的人”,那么可以問問自己:“真的嗎?真的從小到大那么多年,沒有任何一個人對我表達過善意?沒有任何一個人愿意和我做朋友?”通過這種反復自問,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生活中與標簽上不一致的地方。認識到我們能夠超越那些標簽的局限,擁有更復雜的想法、感情,做出不一樣的行為。
最后,你可以將這些便利貼扯下、撕掉,并問自己:“現在我沒了這個標簽,我又是誰?”比如一個人撕掉了“我是抑郁癥患者”的標簽后,問自己:“除了是一個抑郁癥患者之外,我還是誰?”Ta可能會得到形形色色的答案:“我是他人的朋友”、“我是一個女孩的父親”、“我是一個撲克愛好者”等等。將這些新的答案寫下,對著這些答案,我們會認識到,我們自身與我們的生活,遠比那些標簽更加多面、豐富。
我們往往通過和內心對話來分析事物、認識世界,因此,我們也常常輕信自己內心聲音訴說的結論與分析,而不去質疑它。為此,Hayes和Smith鼓勵人們體驗“觀察性的自我(the observing self)”,來認識到“真實的自我不僅僅是那一刻頭腦中的聲音”。
你是你的整個人生,是不斷變化、流動的各種想法、感覺、角色的集合。不管你身上發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只是某個時刻、某段時間內的狀態,都只是你真實的自我中的一小部分。慢慢地你會發現,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很多層面、不同程度、甚至相互矛盾的真實,越接納這種復雜的事實,越少會為自我的沖突感到煎熬。
4. 為自己的受苦找到意義
如果你遭遇到了負面的事件,試著發掘其中的積極面。比如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自己體悟到了哪些過去沒有認識到的道理。當我們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自己遭受的苦難時,我們并不是要去否認苦難的消極面(它們確實可能會給人造成創傷),也不是要去否認和壓抑自己痛楚感的感受;而是努力接受“負面事件已經發生”的事實,不再試圖去改變它,并且在痛楚感已經存在的基礎上,試著研究這一段獨特的經驗、挖掘它的價值,來讓我們在現在和將來過得好一些。
你可能會認為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但是相信我,人生需要一些自我安慰。而即便你知道那有一些自我安慰的部分,也不會妨礙它能減輕你的煎熬感。
愿你能接納你的苦。
今日電影推薦:《素媛》
9月11日讀書心得
第一大部分:老舍及其作品風格介紹:
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上學后,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生平: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
9歲進私塾。
1913年,進入京師第十三中學,后因經濟困難輟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范學校。
1918年畢業,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兩年之后,晉升為京師教育局北郊勸學員,但是由于很難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舊勢力共事,很快便主動辭去了這份待遇優厚的職務,重新回到學校教書。
1921年,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
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此后三年繼續創作,在英國共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英國的教書生涯使老舍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0年,回國任齊魯大學教授,邊寫作邊教學。
此后幾年,老舍陸續創作了《離婚》和《月牙兒》等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東大學文學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辭去山東大學教授一職專心從事寫作。9月,《駱駝祥子》在《宇宙風》連載。
1937年,8月返齊魯大學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漢。
1938年,老舍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并全面負責總會的領導工作。同年7月,隨文協西遷重慶。
1944年,創作并由良友復興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
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
1949年,接文藝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決定回國,10月離美,12月抵達天津。
1950年,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成立,任副理事長。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1953年,當選為全國文聯主席,作協副主席。
1957年,《茶館》發表于《收獲》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諾獎遺憾頒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7]? 。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創作題材(北京·市民·以小見大·愛國)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斗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于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于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杰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1960年是義和團起義的六十周年,于是寫出了話劇《神拳》,再現了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
語言風格(俗白精致·雅俗共賞·幽默·潛臺詞)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于理解卻又頗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語脫去自然形態的粗糙與隨意,煉成金子,使現代的北京口語顯出樸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細刻的瓷器。
同樣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
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間無不閃現著他的幽默才華: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從《老張的哲學》問世起,老舍就開始被人稱為“幽默小說家”。
老舍先生更是潛臺詞運用的大師,其代表就是《茶館》。《茶館》憑借深刻含蓄的潛臺詞,有力地豐富了語言的內涵。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龐太監與秦仲義的“舌戰”。這兩個人一個是西太后的寵奴,一個是講維新的資產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氣氣,骨子里卻是兵刃森森。《茶館》中像這樣的臺詞比比皆是。它引而不發,以弦外之音調動人們的興味與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運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語詞匯,使作品語言透露著獨特的京韻,作品生活氣息醇厚,地方風物、民情風俗真實感人。同時用地道的北京話寫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潑有趣、質樸自然,生活氣息迎面撲來,具有獨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話的神韻,顯示北京話活潑的生命力和老舍駕馭北京口語的能力。
文學思想(表達自由·形式美好)
但是由于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于是又重新呼喚并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復和震蕩。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于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第二大部分:話劇《茶館》整體賞析
大致介紹:
《茶館》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云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蕓蕓眾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板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里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板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于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后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創作背景:
1956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鼓勵文藝繁榮發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屆人大和憲法通過,歌頌人民普選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從“戊戌變法”開始,一直寫到解放后的普選,其中第一幕的場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館,之后作者老舍又創作了《秦氏三兄弟》,這個劇本寫的是歷代的憲法改革,以秦家為背景。老舍將這部作品與北京人藝的曹禺等藝術家進行了討論。他們一致認為,第一幕茶館里的戲非常生動精彩,后幾幕則較弱,建議以第一幕為基礎發展成一個戲,之后老舍創作了話劇《茶館》。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么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么,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劇本簡介:
第一幕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柜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柜臺上。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腿、喝茶。有兩位茶客唱著京戲,另外幾個圍著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茶館中到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飯、講洋話的人,也看不起在營里當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兩個特務吳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進了監獄。相面騙人的唐鐵嘴來討碗茶喝,說媒拉纖的劉麻子也來了,要把康六的十五歲女兒康順子賣給七十多歲的龐太監當老婆。主張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走進來,說什么要辦工廠,搞維新。
第二幕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主要上場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王淑芬、劉麻子、唐鐵嘴、松二爺、宋恩子、吳祥子、李三、康順子等。小茶館展現出一幅兵荒馬亂、日益衰敗的社會畫面:常四爺出獄;康順子母子逃出宮;拉皮條的劉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頭;兩個逃兵想合娶一個老婆;茶館生意清淡,面積縮小,苦心經營,試圖改良,“改良”后還未開張就厄運臨頭,特務、巡警、兵痞就接二連三來敲詐勒索,宋恩子、吳祥子搖身一變又成了軍閥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這時的裕泰茶館更
加破敗,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多,字也寫得更大。康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劉麻子介紹來當女招待的小丁寶,也走進茶館與老掌柜攀談。小劉麻子向小唐鐵嘴炫耀著他那一套拐騙婦女的缺德計劃,被國民黨黨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館來抓人,龐四奶奶則來恐嚇王利發,讓他交出康順子。包辦滿漢全席的有名廚師被迫到監獄去蒸窩窩頭,出名的評書藝人一次掙不上三個雜合面餅子錢,常四爺的生活更加艱苦,秦仲義的工廠被搶走,王利發的茶館也將被人霸占。這時,常四爺、秦仲義相繼來到茶館,找闊別多年的老掌柜談心。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里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曹禺:《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現代作家王蒙:我認為《茶館》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點就是不煽情,語言平實、口語化,卻最能表達深刻的感情,能讓人落淚。
現代劇作家陳白塵:全劇的文字并不多,就寫了五十年,七十多個人物,精練的程度驚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于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恨。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于“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
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慶昌:《茶館》是老舍后期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語言藝術,更達到了爐火純青、無與倫比的美妙境界。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龍須溝》一樣,《茶館》中的對話,都是“人物自己應該說的語言”,這就使人物之間的性格區別非常鮮明。其二,是能將人物與環境融合在一起,在簡潔中包含著較大的容量。其三,是幽默。《茶館》的幽默感,是同對舊社會和對反動人物的諷刺聯系在一起的。
風格鑒賞:
一、老舍先生曾說:“我的寫法多少有點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老舍先生的劇本寫法新嘗試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與曹禺的《雷雨》作比較加以分析)
老舍先生相對于傳統戲劇寫法不同的新嘗試在《茶館》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現在結構、情節與戲劇沖突的設計上。
1、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也叫人像展覽式結構)。這一幕出場的人物有三十多個。有臺詞的近二十人。這些人物沒有特別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斷登場,又不斷下場。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也都不多,他們在茶館一閃而過,口中說著自己的事情。
比如:松二爺的出場也只表現了封建遺老的沒落。即使是起著貫串作用的茶館主人王利發,也沒有什么重場戲,只是在與茶客的交往中表現自己。
由此看來劇中人物的活動,都是截取他們在茶館中的一個橫斷面。無數的畫面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而逐步展開。
《雷雨》采用的是緊湊集中的戲劇結構——“鎖閉式”:戲劇一開始,就已面臨緊張的矛盾沖突,情節的開端、發展則放在情節向高潮推進過程中用回憶、倒敘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
《雷雨》基本遵循戲劇創作“三一律”原則——即“時間、地點、情節一致”,一出戲只演一件事,劇情必須發生在同一地方、一晝夜之內。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兩點鐘,巧妙運用了“回顧”和“穿插”的方法,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在一起,在周公館的客廳里重現,充分表現周魯兩家的矛盾。
2、淡化貫穿始終的情節設置,這一幕沒有統一的情節,人物雖多,但關系并不復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系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范圍之內的。(比如,一開始出場的跑堂的李三,與茶館有關的戲不多,他的戲主要集中在他與茶館主人之間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錢少。再比如劉麻子的戲主要是與兩位逃兵有關,茶館只是他做販賣人口交易的一個場所。王利發的戲是屬于應付生意的,這是人物身份決定的。真正屬于他本人的戲只有在茶館的利益得到維護或受到損害的時候,比如他與常四爺、李三、巡警等人的戲。總之,整個一幕戲就是由一個個發生在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是平面展開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有臺詞的僅有五人,卻關系復雜,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種復雜的血緣關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語言動作都圍繞著同一個矛盾展開——三十多年間周魯兩家的矛盾始終交織在一起,貫穿全劇,戲劇性極強。
3、《茶館》的新嘗試還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戲劇沖突方式。劇中雖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們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沖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劇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作者也沒有過于追究他們個人品質上的某種邪惡之處。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們與舊時代的沖突。這是一個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流氓特務橫行霸道、無法無天的時代,也是一個中國人民對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社會反抗的時代。
這些新嘗試,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月即將來臨。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30天,今日小理論是:煎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