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1.what, ? ?片段講述了不假設你對他人或事件的第一印象及判斷正確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知覺檢核”的溝通技巧與對方達成一種互動和配合來修正知覺偏差,以此增進相互了解減少誤判。
2.why , ?傅盛在“認知三部曲”中把認知分為四種狀態,并認為“不認為自己不知道”這類人占據了95%以上。我們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與角度來對事物做出判斷,而這種判斷往往和事物的本質有或大或小的偏差,因此要減少偏差就需要我們勇于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通過溝通來探知事物的本質并修正自我的直觀知覺。“知覺檢核”溝通法可以在不給對方造成負面影響的基礎上減少自我認知的偏差。
3.how, ? ? ?知覺檢核包括3個部分:
第一步,描述引發知覺的行為,盡量客觀不帶主觀意識;第二步,闡述自己對這一行為的詮釋,詮釋是為對方的澄清做鋪墊,可以準備二至三種詮釋;第三步,請求對方對行為做出澄清,根據對方的澄清重新做出判斷并采取相應的行動。闡述詮釋時如果真實的知覺可能引發對方的不滿或者新的誤判,則可以用其它詮釋來替代真實的感知。
A1: ? ?三年前一個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告訴我,他的好朋友中標了一個醫院項目,而這個朋友沒做過工程,他已經和朋友談過對方同意把其中一部分項目分包給我們公司,還叫我立即去看現場做進場準備。聽到這個消息除了激動更多的是對朋友發自內心的感謝。
? ? ? ?談話以后過了差不多半個月,朋友那邊再沒提過這個事,終于一天我忍不住問他朋友那邊計劃什么時候開始,而他卻含糊其辭。看他不愿意說我就沒再追問,可是心里卻滿是疑問,“是他朋友反悔了嗎?是對我有什么看法還是其它什么原因讓他失言了?……可是不管怎樣,承諾過的事總要有個理由吧?”
? ? ? ?后來這個事我們都沒再提起,不過心里暗暗對朋友的做法產生了不滿和抱怨。過了兩年多,和朋友偶然談到當年那個項目,朋友告訴我因為他朋友沒有項目運作經驗,結果投標時報價太低,而合同中關于材設定價等條款也沒簽好,醫院那邊的關系突然出現職務調整可能會影響到合同的具體執行。最后他朋友綜合考慮后把項目轉讓給了其他人。他的話解決了我曾經的疑問,原來是這些不利因素讓他朋友不敢貿然決定以至于放棄這個項目,看來是我誤會了。
A2: ? ? ?如果再面對這個事,我會首先主動和朋友溝通“上次你提的項目分包我很感興趣,現場我和公司技術人員已經查勘過,相關準備也已經開始。可是這段時間一直沒有消息,是不是項目遇到什么阻力(詮釋一),或者對方覺得分包給我們公司有什么不妥(詮釋二),你能告訴我是什么原因嗎?(請求對方澄清)”。在朋友回答后,是因為前面這個原因,我會說“可以見面聊聊,也許我可以幫你朋友出出主意”。如果是后面這個原因,我會告訴他“能和你朋友溝通一下嗎?我想了解他的顧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