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夜話29之曲周紀事(三)
縣治三堂皆有講
文廟書院興學邦
前文說到縣城的美麗,真真的賽過江南。縣城遷建到此,自要先建縣衙,立文廟的。
知縣治所,也就是縣老爺升堂問案的地方,原在邱縣古城營的那個巨橋之地、封邑之處已無從考證。搬到現址,金元之前也幾無落墨,或已散落不見。查史尋志,訪得明朝始于記載。最早為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知縣楊文欣所建,只是幾間房屋,能擺個辦公桌,有個升堂問案的地方。過了六年,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新來的知縣王銳又增建了大堂、六房、儀門、譙樓等等。規模格局不知,想想也大不了,但已有了規制縣衙的雛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之后或因舊敗、或因擴大、或因戰火損毀,屢屢修葺乃至重建。雖多改建,但地址一直未變。
曲周縣署位于東、西、南、北四街交匯之中心,十字街的東北角。至清中期,你看那官衙,修的自有規矩,也頗氣派,畢竟是代表了一級政府,朝廷的臉面。自南至北,先照壁,再譙樓,才是正門。照壁客觀上擋人視線,主觀上從風水學講則擋邪惡不沖。譙樓上刻有“曲周縣”三個大字。譙樓里面懸有巨鐘,每日早曉、晚昏之時撞擊,悠悠響過縣城上空,如“北京時間”,全縣皆以此校對時辰。正門外,是一對石獅子,過了正門是儀門,即威儀之門。儀門兩側各有小門,東側為“人門”、“生門”,平民百姓走的門。西側為“鬼門”、“死門”,重犯死囚出入的門,平時是關閉的。儀門門前有一個較為特別的臺階,與一般臺階寬大很多,叫作丹墀,為知縣老爺接待群眾、講話發令、觀看表演、節日慶祝、與民同樂等開展各項室外公共活動時所用。從儀門過戒石亭,就到正堂了。咋叫戒石亭呢,原來那亭子里面豎有一塊巨石,正面書“公生明”,背面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為了提醒坐在正堂上辦公審案的縣老爺秉公執法,是謂誡石。正堂的大門兩側也有對聯,曰“三尺無私任情任理須念階前赤子,寸心難昧為仁為誠當看頭上青天”,也是為警示老爺,還是民眾之期盼?在大堂后邊是“二堂”,名“思補堂”,也曾改名叫“逶蛇堂”。思補堂的北邊又有一層門,名叫宅門,快到后院了。宅門的后邊是縣老爺的“三堂”,曰“協中”。正堂是縣老爺辦公的大堂,通常是審理一些刑事案件,民眾可以聽堂,公開審理,能旁聽的。二堂是是知縣對自己的過錯進行反省、思考補過的地方,在這里通常審理一些社會上的風化案件,因涉及個人隱私,不公開審理。三堂是接待貴賓之所,也是審理王公貴族的地方。三堂的北邊才是內宅,為知縣及其家眷住所,稱為“上房”。后面又有一座“后樓”,為整個縣署的最高點。那時候當官的都是“前堂后室”住公家房,絕不讓炒房的。干幾年走人,也只是帶個鋪蓋卷。自譙樓至二堂的“思補堂”,屬集中辦公區,兩側都建有廂房,是縣衙的職能行政機構所在,為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也稱吏曹,對應中央六部;還有庫樓、收糧所、寅賓館、典史宅、“公廄”、快手房、捕快房及囹圄所等等一系列的事業單位和辦事機構,除教育部門在文廟外,都在這里辦公。也算集體辦公吧,既便于老爺管理,也便于百姓辦事。縣衙內還有兩座廟,一是土地祠,“土地之神未詳其始,蓋即社也”,另一個是蕭曹祠,是祭祀西漢時蕭何、曹參的廟祠,是為縣衙的保護神。
縣衙內各院落開闊幽靜,氣氛肅穆。有數十株參天的古松,環境雅致。那建筑皆為青磚藍瓦,高臺挑檐,且皆有回廊。大都分建筑都有精致的磚雕和石雕,大堂及各個廊柱上都鐫刻或懸掛著楹聯,門楹上懸掛著匾額,很是有看頭的。整個縣衙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北高南低,左文右武,前衙后邸,嚴格按照規制建設,絕不敢越雷池半步。那縣衙或年久,或戰火,實在不能用了,才修葺一番,并記于史志,讓后人記著。平時是遵循“官不修衙、客不修店”的,有錢花在那里著實沒啥意思。民國時那縣衙仍為政府辦公之地,解放后也曾為人民委員會臨時駐地,后改為政府招待所,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有三層樓房,為原縣衙后宅之地。原后宅門前左右兩棵番石榴樹,因礙事將西邊的一棵移栽至東側,但未成活,今天只剩下一棵百余年的番石榴樹,枝葉茂盛,繁花似錦,是為古物也。
在縣城,最大的建筑,和縣衙能媲美的便是文廟了。文廟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學家、至圣先師孔子的祠廟殿堂,也是學習儒家經典、教書育人的國家教育行政管理之地和授教場所。文廟和縣治是左右不離的。文廟在縣衙的左側,以左為上,“左文”即崇尚教化。曲周文廟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6年),無甚史志記載。亦經數次修葺及改擴建,同樣到清中期發展建設最為鼎盛。文廟南至大街,北至北海子南岸,占地之大,建筑之多,如果留到現在,沒個百二八十的門票是不讓你進的。文廟的正門叫欞星門,進入此門,首先看到的是頗有些氣派的泮池,泮池為半月形,群眾稱之為“月牙河”。上面有三座石橋,拱形的青石小橋,中間的略大,精致的很,就是民謠所說“不出城三座橋”的那三座橋。泮池橋的北邊過戟門就是主建筑“大成殿”,也即“圣人殿”供奉著孔圣人的塑像,六楹(間),東西兩廡廊房各有十五楹,甚為氣魄壯觀。在欞星門與戟門之間,東西還有一組重要的建筑,東邊的為“名宦祠”(在曲任職名人),西邊為“鄉賢祠”(曲周籍名人)。“名宦祠”內有于成龍(山西人),不知是否電視劇《于成龍》里的那個清官。文廟前,東有“德配天地坊”、西有“學冠古今坊”,正南方是“欞星門坊”。文廟內,還有崇圣祠、忠義祠、明倫堂、存心齋、養性齋、敬一亭、射圃亭、尊經閣,高聳的尊經閣是整個學宮中最高的建筑物,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文廟內還有一個四合院的建筑,為教諭宅,是正八品教諭的辦公之處。有人說,曲周歷史上的四大尚書皆為文廟畢業,我未曾考證,但作為曲周長期的高等學府、教育機構和精神圣地,其對于曲周人才文化的發展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新任知縣到任后,循例要到文廟行香;每年都要舉行祭孔的典禮等等。曲周縣儒學訓導的阜平人張錫三曾經贊嘆道,“一泓泮水,數仞宮墻。藻芹擷秀,桃李聯芳。曰俊曰豪,人文蔚起。入室升堂,如游闕里。”
說起曲周的教育,不得不說曲周歷史上的四個書院。書院是古代集藏書、教學、研究于一體的高等教育機構,與私塾啟蒙不同的是它重在研學,是文人的會所。唐末至五代期間,由于戰亂頻繁,官學衰敗,許多讀書人避居山林,模仿佛教禪林講經制度創立書院,逐步形成了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備與宋,廢止于清。起初由民間興辦,目的是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不為應試功名。后逐步半官化,至清代大部分書院已與官學無異。前后千余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著名的書院有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等。曲周的四個書院雖不能和他們比,但也在當地的教育文化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安仁書院,也名夫子廟堂,敬有孔圣人塑像,是曲周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座書院。它創建于元朝,在縣東北五十里安仁鎮(古名,現地屬邱縣),有元朝翰林待詔王公孺的《夫子廟堂記》,稱此舉高明超于流俗,起到了“明倫善俗、義氣風動”的作用。公善書院,是明朝崇禎年間時任四川道監察御史的路振飛(東關人。后為南明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兼兵部尚書)所創建的,位于曲周縣城東門外護城河東路南,并置義田五十畝,為書院經費來源,在城東十方院后。創建書院的目的是“上接孔孟之傳,下垂道德之統”。這個書院為路振飛家族培養了不少人才。毓英書院,是清朝乾隆六年由時任曲周知縣陸拱辰所創建,位于曲周縣學內的文昌閣的后邊,“邑社學久廢,謀興之,創立毓英書院,為久遠計,尤為善政。”此時書院已是官辦。當時曲周進士秦鑄、王今遠等都當過毓英書院的主講。清朝末年,學制改革,毓英書院改建為毓英小學堂,成為曲周近代學校教育的前身。濟公書院,是清朝道光年間張玉春創建的,位于曲周縣中東區孝固村(現地屬邱縣),并為書院置田二頃二十八畝作為經費來源。專招貧寒子弟入學延師課讀。眾人贊稱“義學”、“懿學”。據傳濟公書院的牌匾系道光皇帝御筆親書的。
曲周繁華至盛之時,城內官署、學宮、祠廟、書院等公立機構和建筑眾多,各種牌坊、桓表、旗桿、碑亭林立。成為引領周邊的的繁華之城、文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