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六年級(1)班
班主任:
一、建立小組
1.定組長:本班共52名學生,熊老師根據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以及了解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表現,直接任命6名小組長。
2.選組員:開學第一節課全班同學每人做3分鐘以內的自我介紹,可以是自己性格特點方面的、也可以是自己新學期的決心或假期里的收獲等等,意在老師與大家相互了解,緩解假期里松散狀態開好新學期第一課,人人展示,給同學們提供交流的平臺,為新學期鼓勁。老師公布6名組長的任命,將其他的孩子按成績順序每6人1組劃分好,讓組長自選組員。提示組長自選考慮因素:能力、成績、性別、性格。自選順序,第一輪是第1組先選,依次第2、第3組……,一直到第6組;第2輪是第6組先選,接著按5、4、3、2、1的順序;第3輪再按1-6組的順序選;第4輪按倒序選。以此確保選拔公平,各組實力均衡,有可競爭性。因為總人數是52人,所以最后一輪只有前4組能選組員,每組組員7人,后2組每組組員6人。老師適時引導,組員少的小組要有信心戰勝對手,更重要的是我們側重比的是平均分。
3.組內結對:組內實力相當的2人互結對子。組內的兩兩對子之間既是合作者、競爭者,也是相互監督者。對子間馬上起草簽訂《合作公約》(互幫互助不保留等)與《挑戰書》(競爭不謙讓等),旨在兩人能真正合作與競爭。
4.座位安排:對子均對面坐(按對子的成績分別稱A、B、C層),便于交流。A層對子坐在最中間,B、C層分坐兩邊。便于A層學生能及時有效幫扶B、C層學生。組員為7人的,A層3人,座位可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及表現安排。
5.建小組文化:在組長的組織下,同學們可以自行制定、設計組名、組規、組宣言、組目標等,老師要做的就是組織各組展示、評比。為了使全體組員體會小組合力的重要性,熊老師讓大家一起做“團圓坐”的游戲,使大家在快樂的氛圍中感受本學期第一次合作與競爭。
分析:分組要采用“異質同組”“同質異組”的分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性格特點、男女比例等合理分組,每個小組要兼顧高、中、低三個層次,即AA、BB、CC,一般6個人為一組,如果班級人數多也可以人數再多些,因此大組還可分為“組內組”,即A組B組,并在組員中選出兩名學生擔任正副組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組長負責3-5個學生的兩個相對獨立的小組。
如果是初一新生,老師與學生間都不了解,也可以兩周后分組,給大家一個相互了解、培養各種行為、學生習慣的時間。在小組長人選的確定上,也可以于開學第一天公布小組長的任職條件,采用大家競聘的方式。語、數、英小組長可以是同一名學生(比較適合剛開始實行小組管理的班級),也可以是不同的學生(比較適合有一定小組管理基礎的班級)。對于組長與組員的人選上,可以每周微調。每次微調要有依據,最好采用民主方式。
二、小組長的培養
1.強調小組長的重要地位。小組長是小組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人物,小組長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小組建設的成敗,有的班級小組建設不到位,關鍵是小組長沒有擔負起責任來,全組還處于一盤散沙的局面,從而使小組建設形同虛設,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于是選擇一個好組長就成了班主任最頭痛的一件事,選出來的組長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于是一些班主任就開始抱怨說:我們班沒有幾個能勝任組長的。其實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真正好的組長不是選出來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班主任培養出來的。大家往往只注重小組長現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對人的潛能的開發與培養。我們往往是把“選組長”這一簡單問題復雜化了,而又把“培養組長”這一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在我們班選組長只有一個條件,組員認可,這是為以后的工作開展準備。對于組長的培養,老師要有耐心和愛心,這是一份相當細致而又艱巨的任務。
2.做好小組長的思想工作。讓小組明確擔任組長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培養與鍛煉,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變的更加優秀,應該好好的把握這樣的機會。要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小組建設成敗的關鍵。(如果出現不愿意做組長的現象,一定要高度重視,開全班型班會,認識組長地位作用與意義,建立大家對組長這一職位的正向認知,使大家都能認可組長的工作,服從組長的管理。)
3.明確小組長應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誠實、公正、以身作則。明確小組長的職責: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對組員的學習、行為、思想等進行監督、督促和指導;把一切不良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消滅在小組內部;按時參加小組長例會,在同學和老師之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起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作用。
4.制定小組長負責制:小組長對本小組內出現的一切問題負責,必須在第一時間內通知老師,老師根據小組長在這一事件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加減分處理。小組長的特權:有權制定自己組內的量化標準,對于組內取得的成績,小組長獲雙倍加分。有權代表小組向老師提意見。在老師不在的情況下,小組長可代替老師行使一切公平合理的職責。要求小組長在實踐中要逐漸具有一種意識、掌握兩種能力:一種意識是:在遇到困難時學會向老師請求幫助的意識。兩種能力是:一是協調自己與組員之間關系的能力,二是協調同學之間關系的能力。
5.明確組內分工。老師要不斷培訓組長從檢查導學案到自學、對學、群學,一直到小展示如何分工,如:一是開頭語、二是主展示、三是拓展、四是總結、五是點評。特別是拓展,沒有知識的上掛下聯,就沒有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組間的質疑沒有辦法實現,更談不上實現學習目標的三維性,學生只能在做基礎知識的無效重復展示,導致知識不能實現立體化,課堂也就沒有了精彩可言了。至于這四件事幾號同學能做,讓幾個同學來做,老師要抓緊指導小組長進行安排,不可包辦替代,小組內的分工不僅要求人人有事做,更要首先必做這四件事。
三、評價、評比雙管齊下
一個班級如果沒有一個詳細科學的評價標準,就會使小組競爭陷入混亂的狀態。評價原則:持之以恒,突出重點,不斷升級。
1.召開班干部和小組長會議,讓他們集思廣益,從各自負責的不同方面制定自己的量化細則,分組認領衛生方面的、學習方面、紀律方面等,然后在班會上大家舉手表決通過。
2.量化的數值要小,不宜過大,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覺分數的珍貴,也容易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一般以0.5和1分這樣的數值為益。
3.加分和減分要并重。不能只制定減分的標準,更要制定加分的標準,使學生對評價更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學習要和其它方面并重,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要兼顧,這樣學習差的學生才有可能在量化分數上超過學習好的學生,學習好的學生也才有危機感。如制定一些思想、品德、行為方面的加分標準,這更能激起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的積極性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5.即時性評價,及時公示。原則: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評價。
四、班主任及任課教師要充分發揮作用
1.樹立“組長”威信。不在同學面前批評小組長,強調小組長的工作職責和為同學做的貢獻,多在全班表揚小組長。
2.強化“組”的概念,當小組成立后,我就要讓它發揮它的作用,真正實現一種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新局面。教師此時就要“該放手時就放手”要由教育教學的實施者轉變成為一個教育教學的指導者與監督者,就要站到更高的層次上來,該讓組長去處理的就要教會讓他們去處理,不要事事都抓在手中。(預備鈴響要求學生進教室,安靜下來,準備學具;還有做得不好的找小組長)
3.指導“組”的工作。當小組長工作不順利的時候,一定要問其原因,給以方法指導。(組員有不服從管理現象如何處理)
4.制造“組”的氛圍。活動最能促進組成長,班級、分擔區衛生到組、到人、評選“最佳展示組”等,小組朗誦比賽、建立班級文化等活動。活動能促進組的凝聚力、進取意識,更能提高學生能力,一舉多得。
5.重視“組”的評價。這是小組建設實施的制度保障,為了使這一機制能有效的運行下去,班主任必須先重視起來,要經常的去查看這一分數,從分數上去發現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不能只扣分數,不對其進行批評,指導。如果一個學生一周之內被扣了10多分,而班主任卻毫不知情,這就失去了量化的意義,同時對于加分的學生要及時的表揚,真正體現分數的價值。班主任在這一制度中要指導學生如何去多掙分數,制止學生的扣分現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分數量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