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死亡,對于中國人來說,總存在著一種禁忌。這讓沒有接觸死亡的人懷著好奇與神秘,讓直面它的人充滿恐懼和逃避。在窺探世間對待死亡的行為時,不免發現一些矛盾的存在。人們熱切關注著死亡者死后的諸多事宜,而對于瀕臨死亡階段的感受,就像犄角旮旯里的灰塵一般,無人問津。此書中的描寫與中國人的習俗不同,主要講述了奎妮臨終前的一段故事,有快樂和傷感,有懺悔和希望,其間展現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寬容,讀來令人感動和難忘。
? ? ? ? 在那個海邊的療養院,住著一群等待死亡的人,他們大多身患絕癥,讓人聯想起“茍延殘喘”的末日氛圍。但事實并非如此,在修女和志愿者的照護下,他們有著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為不能吃甜品而發脾氣,有的因為身體不適而心情低落,還有的為精心打扮而激動萬分。他們時而珍惜所剩不多的時間,時而懶散奢侈地沐浴著陽光,宛若常人一般,但他們擁有一種常人沒有的淡泊心境。
? ? ? ? 這讓我想起電影《泰坦尼克號》中郵輪觸礁冰山即將沉沒時的一幕場景。樂隊的各位樂手,遵循老人和婦孺首先登上救生艇的規定,在即將消失的甲板上一同演奏最后的曲目,安撫眾人驚慌失措的心靈。而在本應曲終人散的時刻,他們卻為了演奏而演奏,將生死置之度外,陶醉于婉轉動人的旋律中。療養院的病人們又何嘗不是呢?他們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名利和成就已經隨風飄逝。
? ? ? ? 在這與世無爭的“世外孤島”,因為哈羅德的一次遠行,掀起了一點波瀾,但這是病友間的一種相互鼓勵,增加了一個飯后閑聊的話題,增添了一種額外的生活色彩。這并不是一種特別的全身心的期待,僅僅是在生活中撒了一點胡椒粉而已??莸男木骋苍趶淖畛醯弥_德計劃的波瀾中恢復了平靜,在不知時間的奮筆疾書中慢慢回歸于孤島的平淡。她從一種臨終前懺悔的苛求中解脫,盡力了,也無力了……
? ? ? ? 病友們一個個死了,沒有了以往的嘮叨,沒有了不好笑的笑話,沒有了關于哈羅德的爭論,整個療養院的活動室顯得那么空蕩,奎妮卻平靜了下來,在和哈羅德見面時也是如此,這或許是一種參悟了生死的狀態。本愿完成臨終前的一個懺悔,打開一個自己糾結后半生的心結,奎妮的舉動含有自私的嫌疑,但這是精神上的、感性的、純粹的。此刻已沒有鄙夷,只有寬容。
? ? ? ? 讀過奎妮的自我回憶,可以發現她內心的陰暗角落,善與惡撕扯著她的靈魂,愛情與悔恨交織著她的后半生,自我放逐于一個海邊小屋,修葺著一個海邊花園,遠離了人群的她是這樣的孤獨,還遭逢了絕癥厄運。什么支持著她?是她內心中的一方純凈樂土,隱藏在內心的對于哈羅德的愛意,充滿寬容的愛。我想,這就是在面對死亡時,所需要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