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題目借用了芥川龍之介的話“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然而其實這句話的出處《一個傻子的一生》我并沒有看完,這篇小說根據芥川自己的經歷改編,之前有他自己寫給朋友久米正雄的信,大意是小說中取自很多真人真事,希望他即使看出來了也不要透露。在對于作者不熟悉的人來說,這篇小說實在是晦澀難懂,恐怕要專門找出點時間來去讀這篇小說了。
? ? 《羅生門》是芥川的一篇小說,也是他小說集的名字,可《羅生門》作為一篇小說遠沒有作為一部電影更有知名度,實際上電影《羅生門》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竹林中》改編的,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并不復雜但是耐人尋味的謀殺案,一個武士被強盜殺死,七個相關人所描述的過程相互矛盾又可以找到些許線索,即使已經認罪面臨極刑,即使已經死亡化為鬼魂,即使是在佛前悔罪禱告,也要把事實真相中對于自己不利的部分隱瞞,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起來,人的自私和幼稚可見一斑。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一開始想要去從每個人的口述中尋找蛛絲馬跡,還原事情真相,讀到最后才知道,作者根本就沒想讓讀者找到真相,或者說,每個人都會找到一個真相,我看完之后,我想要盡量找出一個更加貼合真相的描述,可是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恍然大悟,人人都會把實際情況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腦補,到最后還原出一個與事實完全不同的故事,作為一個讀者尚且如此,作為親歷者恐怕更甚。讀完《竹林中》之后,我在網上搜索其他讀者的意見,看到有的人把這篇小說解讀為男性對女性的壓迫,認為武士妻子的懺悔都出自真心,所講具為實情,認為小說塑造了一個剛烈勇敢而又飽受摧殘的女性角色,我想,此人大概也在竹林中了。
? ? 相對應的,另一片小說《河童》則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的不滿和失望,小說借一個精神病人之口講述了主人公誤入河童國的經歷,描繪河童國的風土人情,也用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觀察著河童社會,在這里,資本家控制著政黨和媒體,機器讓大量工人失業,宗教首領偷妻子錢去買酒,看似獵奇的故事,其實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的素描。而相比于人類社會的道貌岸然,河童們顯然更加坦蕩,資本家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整個國家的控制,失業的工人被大量宰殺做成食品,這種行為還受到了法律的保護,河童們對于這些司空見慣,而在小說剛開篇的時候,河童就已經做出自己的表達:“我覺得你們遮掩起來倒是更可笑呢?!毙≌f的最后主人公回到了人類社會,但是一年之后就開始想念河童國,甚至把河童國當成是故鄉,而當他被檢查為精神病長期臥床之后,很多河童又到醫院去看他,然而,究竟是主人公去河童國游歷過一番回來之后得病,還是主人公本來就有病,他的所見所聞都是在現實社會中經歷的呢,作為讀者,只能自己去理解了。
? ? 不知道是芥川龍之介的風格還是當時日本小說界的風格,小說更加注重主旨的表達和意境的烘托,而不像當前的很多小說,把情節推進作為重點,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節奏有些慢,而結局又太突兀,常常還沉浸其中的時候就戛然而止,我想如果放在今天,很可能不會太受歡迎。不過當我們安靜下來,專心去讀的時候,每篇小說透露出來的氣息讓人沉迷其中,而其太突然的結尾,又讓人讀完之后有一種失落感,然而在回味的時候,這種失落感又極大的激起了我對小說的思考。這種失落感成了閱讀體驗重要的組成部分,大概也是作者設計好的。
? ? 當然芥川的小說并不都是負能量,比如《橘子》和《小白》等這種滿是正能量的小說也是有的,不過相對于其他的小 說,除了他們的主旨與眾不同,單從小說角度來看,并不讓人印象深刻,夾雜在《羅生門》、《地獄變》等這些小說中,反而讓這兩篇看上去有些低幼,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小說家本身的氣質有其適合的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