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我這個人:嘻嘻哈哈的,甚是喜歡熱鬧,外向樣又顯文靜,可能是因為不主動去爭什么,念書的時候,評優秀啥的也不作為目標,認可我的老師還是會給一份鼓勵。工作后的我也沒什么變化。不是不求上進,只是潛意識覺得眼前這些可有可無的“好處”,并非心之所向。或許我真的是個怪人,想的常常跟別人不一樣。也正是這些怪想法,有時只能窩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象初中時,學著女俠,想見義勇為;高中時,幻想成為自由作家,沉醉于文字;大學時,敢愛敢恨,寧愿消磨時間。最終,確是一無所獲,卻塑造了這樣的我。
很多時候,還是只會一個人。工作中,想偷懶都沒辦法,還沒學會如何指揮別人,交給他人辦的事,往往因為要么有錯誤出路,要么未能及時提交,要么達不到預期效果。可能是態度問題,也可能是理解不足,總之與其發牢騷后還要再來一遍,寧愿多死幾個腦細胞靠自己把它完成。這樣的人,估計成不了領導者,極度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善始善終,即便也不是完美的結果。此招用多了,很勞神費勁,腦袋越轉越慢,因為把思維都花在完成的過程中了。這個過程是孤獨的,屬于一個人的,有點強迫。
情緒化的時候,更是。不管是委屈、傷心、氣憤,甚至是被誤會、欺瞞時,感覺沒人可以理解或是安慰,更別說解決。找人傾訴或是發泄,得是個有耐性還得愿意當回收站的對象,可又有誰來履行這個義務?每個人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煩惱或是不悅,憑什么就應該分擔你的這些對他而言或許就是狗屁不通的啰嗦。于是,最后通過文字方式一個人歇斯底里發泄完畢,盡管仍帶著隱忍的痕跡,表面已是心平氣和。這個過程是孤獨的,屬于一個人,有點自閉。
碰到麻煩,有害怕,有猶豫,有慌亂,不知如何是好,卻漸漸不習慣于求助。向別人張嘴,也是需要勇氣。不是不信任,是怕打擾。雖然知道朋友是互幫互助的,家人是相親相愛的,愛人是相伴相隨的,可我似乎不愿去傾吐去觸碰。他也有工作,她也有家事,他要還貸,她在冷戰……他她都不容易,也在面臨種種,我善且不能伸手,又怎能厚臉皮張嘴。于是,聯絡的念頭沒出現就已打消,只怕到關鍵時刻才出手,歲月匆匆,已經沒人記得你了……最終,不管遇到什么,總先逼著自己去想辦法,跨過去,哪怕那是游滿鱷魚的泥塘。這個過程也是孤獨的,屬于一個人,有點無助。
這會,想起任賢齊的《一個人》:“一個人想,一個人走,一個人哭,一個人傷心……一個人從有心到無心,一首歌從有情到無情,這是我現在的心情”。不想解脫,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個人空間,不需要交集,它可以隱密得滴水不漏,又可以悄悄地透個縫,讓外面的暖暖陽光照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