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成敗與先天的能力聯系起來,而應把成功與努力聯系起來,要相信,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很明顯,父母和老師在子女、學生智力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承擔著極大的責任——無論何時做改變都不算晚。分享一下你的生活中或者孩子的教育中和這一理念的思考。
——參考書目:《學習之道》
其實,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寶寶真努力!”
表揚聰明亦或努力,有差別嗎?
(一)原理
《學習之道》的第三章,直接把原理作為標題“整體理論與漸進理論”,出自發展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卡羅?德維克:
——“整體理論”的表達:“我在這方面很聰明!”將成敗歸結于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
——“漸進理論”的表達:“我很刻苦!”“我要更努力!”認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就能成功。
其實,在書外,我們看到更普遍的說法是“固定型心智模式”和“成長型心智模式”。
——“固定型心智模式”認為:智力和能力主要是先天決定的,后天改變的余地不大。
——“成長型心智模式”認為:智力和能力雖然有先天成分,但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大大地改變。
作為一張白紙的孩子,不會天生形成“固定型”或者“成長型”心智模式,他們的行為模式的養成,往往來自于大人的灌輸和暗示。
如果大人經常夸孩子“真聰明”“有天賦”,就是在無形中給孩子灌輸固定型模式,孩子會認為:我的成功來源于我的聰明,那我就繼續展現我的聰明吧!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天賦上,往往會忽視了后天的努力。
如果大人經常夸孩子“你很努力,在很勤奮地練習!”其實是在暗示孩子,大人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練習和勤奮,所以,如果他想要繼續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要繼續努力練習、勤奮學習。
兩種不同心智模式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
被夸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遇到困難容易放棄;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會選擇挑戰,他覺得努力更有價值,更有可能堅持下去。
(二)實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碰到太多表揚聰明亦或努力的時候,旁人基本都是表揚聰明,而我們自己以前也并未在意,覺得沒啥不妥。隨著學習的漸漸深入,慢慢領悟到,小小的一個用詞,傳達的理念和暗含的指向卻是大大的不同。
以我女兒為例,上學期的幾次數學單元練習中,因為分數排第一,所以連續幾次都擔任了數學課代表(他們班級的規則是,分數第一可以輪到做課代表),她每次都沾沾自喜地說“大家都說我很聰明呀!”在家里的口算練習中,她開始有懈怠,自認為聰明,不肯多練習,在隨后的一次口算測試中,竟然來不及做完,被老師批評了。她很沮喪,不知怎么回事?我趁機告訴她:無論聰明與否,都要努力,做口算沒有捷徑可走,就是多練習,練多了,速度也快了,準確率也高了……于是,女兒開始老老實實練口算,口算成績馬上提高了!女兒嘗到了甜頭,也記住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
于是,我也記住了,每次要表揚的時候,切忌說聰明,一定要說努力,而且,把努力的行為和過程說得越具體越好。
(三)結論
成長型心智和固定型心智,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成長型心智的孩子樂于迎接挑戰、遇到困難也不放棄,而固定型心智的孩子害怕挑戰、遇到困難會輕易放棄。
那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智呢?
1、表揚努力,而不是聰明。聰明不是表揚出來的,而是努力學習、練習出來的。孩子會覺得,他的成功來自于努力,而努力是他可以控制的,他就能自主地去學習去取得成功。
2、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過程上去,讓孩子感覺到,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即使遇到挫折遇到挑戰,與困難搏斗的過程也是精彩的。
3、表揚成長,而不是表現。要表揚孩子的進步,以及從中得到的收獲和成長,哪怕遇到困難,只要努力去解決了,就值得夸獎,甚至于,幫助他建立起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