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說起來是多么美妙的字眼。但究竟什么才算是詩意呢?上學時候,在文學課上老師倒是對詩做了定義,一首詩應具備音樂美,建筑美,畫面美,那難道語文課堂中也應該具備這些音韻上,結構上,形象上的美嗎?如此對照我上的每一節語文課,實在是惶恐至極。
“詩意語文”的主張是王崧舟老師提出的,我想要找尋如何在語文課中構建詩意課堂,還是應該去向王崧舟老師的課堂中要答案。于是我選定了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課譜》這本書。這本書包含了王崧舟老師的《荷花》《圓明園的毀滅》《只有一個地球》《慈母情深》等十個課堂實錄。由于我今年教授的是五年級,所以拿到這本書我首先翻開的是《慈母情深》這篇課堂實錄。看完一遍之后,我震驚至極:語文課可以這樣上!隨后趕緊找了一支筆,開始了第二遍地閱讀。這一遍,我看的極慢,一邊看一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悟,為什么選擇這句品析,這里為何抓住了“塞”字,如果是我,我會這樣設計嗎。
本來《慈母情深》這節課,是我接下來就要要講到的課文,我也早已提前完成了備課,可是看完王崧舟老師的課之后,我覺得汗顏。我所設計的《慈母情深》不過是常規的完成課標字詞的識記,找出幾個特殊的場景領著孩子們去品悟,抓住幾個修辭手法,包括排比,對比以及特殊標點符號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最后課后布置一個小練筆,使學生能夠自己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文中母親的深情。乍一看這樣的教學似乎沒什么毛病,可看完王老師的課,就覺得自己的課缺了很多東西。是啊,這樣的課曾上過很多節,從教十余年沒有數千節,至少也有數百節,我甚至可以預想到課堂效果,不好不壞,無功無過。很難提起孩子們的興趣,更不用說引起共鳴,充其量只是灌輸罷了。缺了什么?一節課缺了靈魂,而這靈魂需要的是教師用心的設計,同樣也需要語文課堂的詩意引領。
王老師的《慈母情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完美典范。整節課沒有把識字,賞句和寫文割裂開來,整個課堂設計雖然只分了六個環節,可每個環節卻如高山流水般,娓娓道來。看完之后簡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不管是字法意識,句法意識還是章法意識,都滲透著語文核心素養,同時又圍繞著文中的人物形象逐層展開,好一個水到渠成,好一個詩意語文!
看了王老師設計的課,我無法心安理得的繼續按著我原來的備課思路上課,于是推翻,重新來整理《慈母情深》的教案。我承認我借鑒了王老師的很多思路,甚至有的環節我也原封不動的搬上了課堂,包括對“四個立即”和“塞”的品讀,但又有什么關系呢?最值得我欣慰的是在課堂上,當孩子們深情誦讀文段,當孩子們面對寫給母親的詩有話可寫,當孩子們聽著《懂你》眼角泛紅……我覺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甚至我隱隱覺有一顆詩意語文的種子在孩子們心底悄然發芽。
于是,我一遍遍的品讀王崧舟的課堂實錄,去尋找詩意語文的答案。因為詩意,實在是太美了。就像海德格爾曾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個世界本來就已屬不易,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是不是更有責任,更有義務,在孩子們的心上撒播一顆詩意人生的種子呢?雖然王崧舟曾提出詩意語文應傾向于母語的詩性,傾向于對文本的審美解讀,傾向于教學的陶冶功效。但這些專業的高度概括的話語,對于我來說是陌生的有距離感的,所以我只能從實踐中去找尋答案。就像我看《慈母情深》一課一樣,隨品隨悟,隨悟隨寫,這樣便可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上和詩意靠近一點,再近一點了吧。
語文的課堂,也應該是有萌動,有綻放,然后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因為一詞,一句,一文,給孩子們帶來心靈的沖擊,使孩子們可以感悟到文字的魅力,情感的美好,可以在以后的無涯歲月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