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們應該向名師學習什么
1、文本細讀的功夫
王崧舟老師認為,文本細讀是詩意語文不可回避的一種方法和技術。文本解讀要做到通、透、化。
(1)文本細讀要做到“通”。通,字面意思是“沒有堵塞,可以穿過”。在文本細讀中的“通”理解文本沒有阻礙,可以直抵文本之意。理解文本,不僅要細讀每一個字詞,還要進行泛閱讀。例如王崧舟老師在對《長相思》進行文本細讀之前,查找并閱讀了有關《長相思》的評鑒文章,走近作者納蘭性德的生平和作品,尋找《長相思》和納蘭性德其他詞作之間的關聯性,正是由于對這一課的相關材料的有效掌握,才實現了他對《長相思》從36字到1439字的細讀。
(2)文本細讀要做到“透”。“透”的本意理解為“滲透,穿透”。文本細讀的“透”是透過語言文字關照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創作意圖。我們要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創作意圖,就要進入語言文字還原的真實的生活場景,去真切感受。例如王崧舟老師對《小珊迪》一文進行文本細讀時,僅通過兩個不同語境下的“跑”九江作者的創作意圖還原出來:“我給了他一個先令,他轉身就跑了。”這句話中的“跑”字極致地表現了小珊迪的貧窮和饑餓,也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先生,我換好領錢往回跑的時候,被馬車撞了。”這個“跑”字不僅暗示了小珊迪被車撞的悲慘結局,也曲折表現了小珊迪想要還領錢,消除叔叔疑惑心理的迫切心情。最后將這兩個“跑”字所傳達的意義連接起來,鮮明地展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困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堅守為人的尊嚴、純真和善良。
(3)文本細讀要做到“化”。 “化”有融化、溶化的意思,要將文本讀“化”,需達到兩種境界。第一重境界:在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創作意圖之后,讀出文本對教師自身生命成長和教學的意義。首先,教師要全身心地融入文本,在消化、吸納他人的觀點同時,捕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發現。其次,教師要通過文本細讀讀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第二重境界:在文本中細讀自己。文本細讀的結果指向教師的文化視野、價值追求和生命境界。當教師讀懂自己,并全身心進入文本時,教師自己就會和文本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的課堂呈現就是特定文本環境下教師自我的一種呈現,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去輔助,一切如嬰兒般純粹、自然、率性。
縱觀詩意語文文本細讀的三個點,其實正好對應了三個角度, “通”對應的是廣泛閱讀,“透”聚焦重難點,“化”則融化于心,融會貫通,如此這般,才是文本細讀。
2、課堂導讀的藝術
語文課追根究底教的是教師自身的底蘊。教學引導藝術就是教師自身素養的有力體現。王老師的教學引導爐火純青,在他的課堂中巧妙的引導語言如一條珠鏈,串起了顆顆珍珠。
(1)深化提升式的評價語
如:《一夜的工作》
師:為什么面對“一夜的工作”你會想到用“偉大”這個詞?
生:因為他一夜都沒有睡覺,為了批閱文件,所以我才會用“偉大”這個詞。
師:是啊,這與其說是偉大的一夜,不如說是一種偉大的精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老師用了“與其是-----不如說”這個巧妙的提升式評價語令思維明晰。
(2)比較品評式評價語
如:為什么用“勞苦”而不用“辛苦”?
還是在《一夜的工作》,王老師隨機引導學生品析“勞苦”和“辛苦”的不同,這種比較品評式評價語使學生的思考更深入!
(3)糾錯式評價語
如:《一夜的工作》教學的第二個板塊,王老師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在你心里,總理的一夜是怎樣的一夜?有個學生回答:敬愛。很明顯,這個詞語是形容人的精神的。但王老師沒有點明,而是問學生:這個詞你是用來形容一夜的還是用來形容自己對總理的那份感受和感情的?學生說是用來形容總理的感情。
師:對啊,你對總理的這一份敬愛之情又是從哪兒來的?
生: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又多么簡樸!
“敬愛”,學生回答顯然有些文不對題,王老師卻能用一句簡單的提醒給課堂“柳暗花明”。 糾錯式評價語,潤物于無聲。
(4)鼓勵式評價,給了學生自信。
(5)提示性評價,推進課堂節奏。
如:《慈母情深》中王老師帶領學生品析對比感知“四個立刻”的環節。
師:好!孩子們,我先提一個問題,這兩句話,都在寫母親干活非常忙碌,意思完全相同,但哪句話帶給你一種十分急促、忙碌的感覺和節奏?
3、潛沉學習的力度
名師只可模仿不可復制。那我們應該學習名師的什么?學習其持續閱讀學習的精神,學習其認真細致地解讀文本的功力,學習其精益求精研課磨課的教學藝術,更要學習其真摯的教育情懷。王崧舟老師曾說過這樣的話:語文教學,說到底教的不是知識,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課程,而是教師的底蘊。而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名師精心學習,深入思考的學習力。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的,讓我們,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語文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是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永恒的追求,心向遠方,求而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