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在飲食養生中體現為對季節節律的敬畏。春季陽氣升發,可多食辛散類蔬菜如韭菜、香蔥,這些性溫味辛的食材能幫助肝氣疏泄,搭配山藥、南瓜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形成 “疏肝健脾” 的平衡組合。夏季濕熱交織,綠豆湯與涼拌苦瓜成為解暑利器,前者清熱利水,后者清心除煩,配合冬瓜荷葉湯,既能補充水分又能防止濕氣滯留。
秋季燥氣當令,銀耳百合羹成為潤燥首選。銀耳的膠質與百合的甘潤,能滋養肺陰,緩解干咳與皮膚干燥;搭配梨汁或蜂蜜,更能增強滋陰效果。冬季萬物潛藏,羊肉蘿卜湯成為溫補經典。羊肉的溫熱之性可驅寒暖身,蘿卜的下氣之功則避免了肉類的滯膩,兩者同煮,既滿足口腹之欲,又契合 “冬藏” 的養生之道。
這種四季食養的智慧,本質是對自然能量的順勢而為。春季借蔥韭的辛散喚醒身體,夏季用瓜豆的寒涼平衡暑熱,秋季以銀耳的滋潤對抗干燥,冬季靠羊肉的溫熱抵御嚴寒。每一季的食材選擇,都是古人對天時地利的深
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