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這部影片最新刷屏率頗高,豆瓣的評分在國產片里也算優異了,于是去看了一下影片,感動多于遺憾,觀影畢隨即寫下幾點影評。
感動一:拜師留宿送走父親
天鳴的父親為了完成自己當年的嗩吶夢想,把寄托全部給了兒子天鳴,民俗更容易見真情,即便父親平時如何的嚴厲或是用打罵都是愛的教育方式教導天鳴,當一代嗩吶匠人焦三爺暫且收下天鳴為徒,天鳴目送父親離開,這讓我想起了《背影》里的父親,即便平日里對父親的教育方式充滿反抗與厭惡,而真正看著父親離去的背影的時候,滿滿的都是羈絆依賴與發自內心的不舍感情。好的場景就是容易讓人共鳴旋起,我想起我的父親,眼眶里有那么點濕潤。
感動二:師娘送紅薯顯母愛
13歲的年紀雖已懂事但內心還是稍顯稚嫩,天鳴留在焦三爺家以后,由于第一次訓練就背離了師訓,在蘆葦岸邊沒有將師傅的“蘆葦吸水”一技練成便回家了,本來的一大碗飯被師傅挾去大半作為懲罰,隨后躺坐在床上哇哇大哭,好心的師娘像一個母親似的端上紅薯安慰起天鳴,暖暖的場景讓人見景生情。
感動三:孝道天鳴授嗩吶;藍玉痛失“百鳥朝鳳”
或許焦三爺在見到天鳴的第一眼時,看見天鳴為父親留的淚,心中已經肯定了這個孩子的德行,加之本來看似平庸天賦的一個孩子卻隨后一點一滴的慢熱的起了悟性開了腦洞,在德行高于技能的潛規則下,焦三爺把天鳴視為傳承人,只耐《百鳥朝鳳》只單傳一人,藍玉的天賦在天鳴之上,只是天鳴的德行稍高,影片中更是展示了天鳴本已棄藝歸巢的決心,但是回家偷聽見父親拿自己對旁人的吹噓,于是乎痛下決心,為了父親也要把嗩吶學好,學藝是孝,也正說明那個時代吹嗩吶是多么的紅火流行。
感動四:師傅吐血為最后的民間藝術吹上一曲挽歌
整部電影的主線也是以焦三爺的人物情感來描繪整個嗩吶藝術的由勝至衰,特別是西洋樂器PK嗩吶那個橋段的時候,雖說明了嗩吶之敗衰人氣,但我想說,藝術都是相通的,一個吹薩克斯的人他可以很快的上手嗩吶,反之有嗩吶功底的人會馬上上手薩克斯,兩種樂器同屬管弦樂,構造也接近,無哨片不響。(所以管弦樂演奏者都是潛在的嗩吶吹奏者)
當焦家班正式改名游家班,當游天鳴領銜的游家班第一次出戲便滿載而歸的時候,天鳴回去看望了焦三爺,帶了一大堆的禮物作偮,焦三爺高興的拿出20年陳釀的老酒痛飲朵頤,酒后吐真言,吹出了嗩吶的真諦——“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薜乖诘赝侣缎穆?,心里美滋滋的想:后繼有人,傳承完畢,可臆想天年。。。
畫風一轉,時代變化太快,不僅有西洋樂器的沖擊,紅白事也漸漸沒人請嗩吶團,嗩吶藝人為維持生計紛紛轉行,焦三爺真是眉梢頭處一個“焦"字,再次親手帶領游家班的殘部吹上一曲《百鳥朝鳳》,肺癌晚期的焦三爺用鮮血扎染這首巔峰之曲祭奠即將沒落的嗩吶民間手藝。
此刻我的內心也是崩潰的,我看到的是匠心精神在中國市場上無人買單!《百鳥朝鳳》是一首挽歌更是一種呼吁的聲音,而民間藝術的悲壯史又何止嗩吶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