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里有一句話:“功不唐捐。”意思是: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從來不會白白地付出,終于有一天,會回到你身上來。胡適在致畢業生的中講到“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在職場中,我們每天在打拼,拿時間換我們期望的東西,金錢、地位、聲譽。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這個過程真真叫做“賣命。”當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賣”給職業,“捐”給工作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獲得迅速的回報。像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越年輕,越容易浮躁,忍耐期越短。在這個所有人做事都希望立竿見影的時代,要人們相信功不唐捐,真的需要很好的案例。恰好還真有這么一個。那就是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
01
千呼萬喚始出來。11月28日,“孟非小面館”終于在開業了。“孟爺爺”的好友郭德綱、黃健翔、黃菡等“大腕兒”們悉數到場。終于進軍餐飲業的孟老板當天很高興,當被問到“孟非小面館”最有孟非特色的是什么,他回答:老板”。因為粉絲們熱情高漲,晚上7點,生意太好的孟非小面館面條就已經賣光了。
孟非不僅開了自己的面館,也四處開花新辦了幾檔綜藝節目,包括《四大名助》等,收視和反響均不錯。這都得益于做婚戀節目《非誠勿擾》的主持人而為大家熟知。
孟非做《非誠勿擾》主持人的成功絕非偶然。最開始《非誠勿擾》火起來之后,我看了幾期,還沒有特別的感觸,當我把它和其他衛視的幾檔婚戀節目一對比就發現了巨大的差距所在,其他的真是不忍直視。《非誠勿擾》除了男女嘉賓的選擇有典型性,最開始的金三角嘉賓評點很有戲劇性。但真正起到定海神針作用,是不顯山不露水的主持人孟非的把控。
如果細琢磨會發現,這哪是一個談情說愛的欄目,簡直就是上演一場場直指當下,直面人性的大戲的舞臺。時時上演著各類男女的沖突,迸發出了極大的對抗性,這些尖銳的沖突與對抗,來源于對金錢、對愛情、對追求、對性、對孝道等方方面面,直指底層的是當今社會劇變下不同價值觀取向的沖突。既要讓沖突充分暴露,達到節目效果,但又要控制沖突在可控范圍,就像高級廚師,全仰仗掌控火候的精妙手藝來達到一種平衡。
我是沖著孟非看了很多期《非誠勿擾》的。他嘴角有點歪,看上去有點嘲諷的壞笑,說話直接但不乏機智幽默,充滿善意而又不失立場,在不動聲色的表達下,穩穩地彰顯出自己價值觀,他的主觀價值觀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臺上越熱烈,孟非越冷靜。在各種觀點和價值觀激烈碰撞的紛繁下,觀眾在內心中是有一個可以保證確定性的孟非在。
比如,對某個一貫挑剔的女嘉賓,孟非會問:“你嫌前一個男嘉賓個子矮,換了個個頭高的你說他不能逗你笑,這位逗你笑了你又嫌人家工作不理想,你選擇男朋友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呢?”他的問話很直接,卻沒有攻擊性。不僅可以靈活應對各種場景,而且一個問題直擊關鍵。他是個很會問問題的人,因為問題提對了,離答案就不遠了。還有,在《四大名助》欄目中,有一位父親對已成年兒子的管的太嚴,事無巨細。孟非問:“大哥,你退休后個人有什么愛好或者事情做嗎?”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他講道,“正是作為一個父親沒有自己的生活,所有生活都是圍繞兒子,兒子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事無巨細,給孩子造成困擾。要想擺脫現狀,要找到自己的愛好,過好自己的生活。兒子需要的是親情,而不是束縛。”
02
他的這種可以隨機應變的洞察和契合大眾的價值取向從何而來呢?答案的線索可能在他的上一段工作經歷,《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
2002年孟非第一次以主播的身份出現在新聞直播節目《南京零距離》。以民生新聞著稱的《南京零距離》開播好幾年,其影響力大有取代當地110、119之勢,“有事快找零距離”是南京人的口頭禪。一件事情可以說明這個節目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一次,夫子廟一帶發生火災,當時路過的一個女孩兒拿著數碼相機立刻拍下了經過,等到別的媒體記者趕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幾家主流媒體愿出高價購買照片,那個女孩子只說了一句話:“這照片我只給《南京零距離》,只給孟非。”
《南京零距離》是一檔沒有提示器的新聞直播節目,60分鐘的節目時間里,孟非手上只有一個新聞串聯單。孟非要做的就是把記者寫的串聯詞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這一方式讓孟非有了即興發揮的空間,調侃、嘲諷,及時和簡短精到的評論形成了孟非鮮明的特色。
其中6到8分鐘的“孟非讀報”是《南京零距離》雷打不動的欄目,也是《南京零距離》中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他每天要把7、8份報紙全看一遍,要寫至少1000字的評論,還要確保這段評論的獨特性,如果在其他報紙有同樣評論,就沒有必要再聽你再講一遍了。這樣一個工作他一干就是九年半,中間只請過一天假,一共寫出300多萬字。這樣的工作強度,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和焦慮,至今還經常會夢到自己馬上要上直播了,但1000字的評論還沒有寫出來而從夢里驚醒。從一個從未學過播音,沒做過主持人的31歲年輕人,一次錄播都沒有做過就直接做新聞直播,那種壓力可想而知。但他雷打不動地堅持了下來,曾經一口氣不間斷地頂過一百多天的節目。
孟非作為一個“民生新聞”主播,文采和口才俱佳,智慧和幽默并存。之所以受歡迎,更是由于他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簡單的發言人和播音機器,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帶有強烈的平民色彩,能與觀眾一起共鳴,讓人在嬉笑怒罵中領悟到妙語后深藏的智慧和立場。
03
作為一個沒有做過新聞主播的孟非能被電視臺看重,考慮的就是他的平民色彩、文采智慧和電視基本功,而這些又是從何而來呢?答案要繼續向前追溯他之前的經歷。
11歲隨家從重慶來到南京的孟非,上高中時偏科嚴重,可能分不清物理還是化學,并不妨礙他偷偷把無數本經典放入桌肚里博覽群書,作文表現優秀;高考落榜,深圳飄蕩一陣子,干過搬運工,擺過地攤,因為是廣電系統子女,招考進了印刷廠當一名印刷工人,天天兩手黢黑的看報紙,以后做了《南京零距離》的光頭主持,拿手的板塊就是“孟非讀報”,老工友意味深長地笑,“還是那時候落下的毛病”;因為意外,一個手指差點殘廢,印刷廠干不成了,才靠“裙帶關系”進了電視臺做一名臨時工,那就是萬金油、螺絲釘,哪里缺人哪里去,也讓他熟悉了電視制作的所有工種。
各種機緣巧合,有劇組要去新疆拍片,時間太長,活兒太辛苦,沒人愿去,他剛好跟女朋友冷戰,索性走趟遠的;這一出走,讓他熟悉了電視專題片的制作,以后臺里又讓去亞特蘭大拍專題,因為文字好,受人邀請兼做撰稿;城市頻道籌備深度報道欄目,孟非又開始了跑社會新聞的歷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記者的同時也做起了編輯工作懂體育,人勤快,就進了體育組。
做工人,沒想著要進電視臺,只是把把印刷的活干好;做攝像沒急著要去干記者,只是把畫面拍得編導們用起來很順手;做記者沒想著要當制片人,只是沉下心來,拍出來經得起考驗和推敲的新聞專題。到現在,他保持著多年來的作息習慣:平時自己親自上街買菜;不時還找人拉拉家常……這些,后來都成了他的臺詞和思想的來源。就這樣被命運之手推著一路前行,每一步都走得安安穩穩。
04
看到這里,我們也許會明白什么叫做功不唐捐。我不相信孟非能有一個神一樣的職業規劃——從小就有一個想做優秀主持人的夢想,然后學習寫作練文采,做印刷工練讀報工夫,然后從攝像、編輯、制片人干起,積累電視制作經驗,最后做爆款欄目,成為優秀主持人,走上人生巔峰。
我更加相信孟非秉承這樣的工作倫理:什么都不想,全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更好,做好極致的好。然后總有一天會有回報。
或者回報也不重要——當你全新投入,這過程就值回票價,回報只是個驚喜。越是在遙遠的未來,你越發現當年所有的工夫都沒有白費。不知道什么時候,以前的經歷就派上了用場。這就是功不唐捐。
在真實的生活中,很多人即使有孟非的天賦與機會,也會對自己說:“現在這么努力有什么用?等到有一天我有機會……”等待一個確定的機會,才開始投入的人,機會永遠等不及你。孟非的工作方式,就是把當下當道場,在任何時候做到極致,看似最笨,往往卻反而是最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