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主講人: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主席Sam Altman
在講堂上,Sam提到創業四要素:
- idea
- product
- team
- execution
對于創業者來說,great idea 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腦中有好幾個idea該如何選擇呢?Sam給的建議是,選那個不不工作的時候,出現在腦海中最多的那個。也就是選你最鐘愛的那個。
和絕大多數人一樣,Sam鼓勵年青人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問題是,要如何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呢?看到的建議是,做你去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是我們要如何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呢?
目前為止,我覺得有三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在選擇創業idea的時候,除了個人喜歡與否是一個選擇因素之外,startup的困難程度也在影響著人們的選擇。那么,問題又來了,在創業最開始的時候,創業者是該選擇簡單的呢還是困難的?
Sam給出的回答讓人出乎意料,與一般人認知完全相反。他的建議是,選擇那個難的startup。并且較難的startup通常比簡單的starup要更簡單。
無獨有偶,在[黑客與畫家(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21440/)一書中,硅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也提到這么一個類似的觀點:
如果你有兩個選擇,就選較難的那個。如果你要選是坐在家里看電視,還是外出跑步,那就出去跑步吧。這個方法有效的原因可能是遇到兩個一難一易的選擇時,往往出于懶惰的緣故,你會選擇較易的那個選項,在意識深處,你其實知道不懶惰的做法會帶來更好的結果,這個方法只是迫使你接受這一點。
可能還會有人想問,如果兩個問題難以程度差不多,那該如何選擇呢?關于這一點,我覺得臺灣學者彭明輝教授寫于二十年前的一篇文章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可供參考:
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如何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 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Sam還提到,一個好的startup經常需要花費十年時間,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兩三年。湊巧的是,今天再看紀錄片《壽司之神》時,里面也提到這樣一個關鍵詞十年。片中說如果你跟壽司之神二郎學習做壽司的技藝,他會好不吝嗇地傾囊相授。但是你得靜下心來,非常有耐心地,跟他學十年。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學得真傳。在暢銷書《異類》里面,作者格拉德威爾也提到這一點。即一項技能的習得往往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之久——也就是差不多十年的積累,才有可能達到zhishuzhizhen,爐火純青的地步。不過,我認為這里的十年僅僅是虛指一個時間段,它背后的刻意學習,堅持練習才是更本質的。現實生活中,有誰能堅持數年打磨一項技藝呢?
做出讓部分人熱愛(love),而不是大多數人喜歡(like)都東西。因為把少部分熱愛的東西變成讓很多人喜歡的東西,比把很多人喜歡的東西變成熱愛的東西容易很多。為了更好地闡述這個結論,Sam畫了兩條曲線:
仔細一看這個曲線非常有意思:橫軸是時間,縱軸是人們喜歡一樣產品的程度。曲線下的面積,即最終要達到的產品效果是一樣的,但實現的方式卻完全不一樣。前幾天看tinyfool老師的演講學習曲線與Hacking大腦,其中他提到,在學習一樣新東西的時候,一開始一定要非常非常緩慢地學習——學習曲線曲率非常小,不要讓陡峭的學習曲線把自己的學習動機一下子壓倒了。
第二位主講人:Facebook的cofinder Dustin Moskovitz
讓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好像這是硅谷優秀創業者共同的特點,即他們有著一般大眾沒有,或者相反的思維習慣,主講人Dustin Moskovitz一上來就開始給那些準備的人潑冷水,他并沒有鼓吹創業是一件多么牛,多么偉光正的事情。他坦然道,創業并不像媒體或者影視劇描述的那么美好。創業是一件非常艱辛,非常殘酷的事情。
馮道輝在他的小道消息發了一篇題為《十一創業者在大練鋼鐵》文章,在談到當下中國的創業浪潮時,也談到相似的結論。在文中,他拋出了一串擲地有聲的問題:我們的社會,能容納下這么多創業者么? 全民創業有必要嗎? 現在需要的是更多合格的工作者而不是創業者。看看我們的大學,什么樣的師資? 什么樣的教育水平? 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甚至要去參加培訓班才能上崗工作,這樣的素質憑什么創業? 就算激情能當飯吃,可以吃多久?
Dustin還提到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他說老板不是那么好當的,有些人動不動職責老板(或上司)多么傻,多么愚蠢只是因為身處其位,老板(或上司)做了非常艱難的決定,這些問題往往是相互沖突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意見。
這一點在笑來老師的《上司真的很蠢嗎》中也提到,老板很愚蠢么?當然不是,只是他們做了更多事情,更多決策,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自己的缺點而已。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們不會去抱怨或者嘲笑,“他們要么想辦法幫助上司解決問題,要么就在愛莫能助的時候選擇離開公司,自行其是”
在告訴大家創業并不是一件“好玩”的時候之后,Dustin講述了什么才是創業的best reason:
You cant not do it .
- passion : you need to do it.
- aptitude :the world needs you to do it .
我反復把這一段看了幾遍,仔細揣摩了一番發現目前的自己的確沒有創業的動機吶~不過我學習這門課的主要是原因也不是為了學習如何創業。主要是因為好奇,我想知道世界上最優秀的創業者們是如何把創業這件事做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什么,他們有什么過人的看待問題的視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如果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習得一二,就算是很大的收獲了。
注:文章中引用了笑來老師的兩篇文章,由于已經找不到原鏈接,給的都是豆瓣上的摘抄。還望笑來老師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