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父母
第三章停止訓斥孩子
關于訓斥
孩子被批評后,即使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如果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做法的話也無法采取正確的行動。
命令與拜托的區別在于對方是否有說“不”的余地,如果對方沒有說“不”的余地,那不管使用什么樣的說法都屬于命令。
很時候我們大人之所以會訓斥孩子,是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認為孩子是位居我們之下的。可以換一種方式跟孩子溝通,比如說我們可以說“可以幫助我做……嗎?”“如果能夠幫助我……就幫我大忙了”,類似于這樣子的話。
被訓斥后會發生什么
責罵真的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一定要記住關系是處理任何事情的前提。就算是要給孩子提供幫助,也必須和孩子之間保持親密的關系,關系一旦疏遠則無法幫助孩子。
如果需要做出改善,你會發現教導積極的孩子不去做什么,遠比較教導那些沒有自己思考的消極的孩子變積極更容易。要改變能量的傳遞方向是容易的,但要激發出能量則是麻煩的。
如果可以不用責罵孩子,每天的生活該是多么美好,其實說到底孩子也不想被責罵。
關于批評
父母指出孩子的不足和失敗的地方就是批評。如果是消極的孩子,會全盤接受大人的批評,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無能。預先阻止孩子的失敗,無疑將孩子成長的花蕾給掐掉了,我真的不認為這是上策。
距離的問題
憤怒這種情緒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疏遠。
沒有叛逆期
希望大人教會孩子或許不需要去反抗,但是必須要有自己的主張。
何以取代訓斥
訓斥孩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父母要做到讓孩子擁有這樣子的感受,需要知道合適的方法,我認為孩子其實也是不想被訓斥的,訓斥這件事情,無論是被訓斥的一方,還是發出訓斥的一方,都需要消耗費洪荒之力。
堅定的態度
第四張停止夸獎孩子
父母能做的
刻意不去關注的行為本身也是一種關注,假裝沒看見,但實際上連背影都能看出你在生氣,此時和不關注相比,更正確的應對方法應該是無視。
并“非”“總是”在產生問題
關于夸獎
我認為在教育的領域里不應該出現體罰,父母,老師打這教育,管教,愛的名義對孩子出手,很遺憾,這有時候會帶來不幸的事件,我理解這些人應該是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教育方法。阿德勒說過,和直覺對自己說的評價相比,人們更關心別人口中談論的關于自己的話。誰都不想在人際關系中處于下風?如果你可以去夸獎某個人,說明你認為那個人是在你的下方。損害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上下關系,縱向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競爭,父母只要改變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方式,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
正因為在某一個方面認為對方在自己之下,不如自己,才會訓斥對方。平等并非指大人和孩子是相同的,顯而易見,有很多的事情孩子都做不了,如果沒有大人的幫助,孩子甚至不能生存下去,能夠承擔的責任點大小也完全不同。讓孩子視為平等的存在,在溝通交流中,尊重孩子,全面的信任孩子,就毫無全力控制孩子的必要了,即沒有訓斥孩子的孩子的必要了,當然也不會認子在自己之下,就不會給孩子戴高帽,夸獎孩子了。盡管孩子擁有著遠超大人想象的才能,就像最開始馬澤爾受到的演奏家的對待一樣,大人們無法洞察孩子的能量,僅根據外在就判斷孩子不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