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中,香云紗染整工藝名列其中,但其實,這個名稱真的值得商榷。之前在坯(胚)布一節(jié)當中,我們已經(jīng)解釋了何為莨紗(香云紗)、何為莨綢,二者是由坯(胚)布決定的。
從歷史沿革上講,經(jīng)過薯莨染整,過烏(過泥)之后的面料統(tǒng)稱為莨紗綢,包含了以真絲為原材料的兩種坯(胚)布的莨紗和莨綢,二者工藝是完全相同的,區(qū)別在于坯(胚)布的織法,以紗羅織造工藝制成的紐眼通花的白胚紗染曬的是為莨紗,以較為致密的綢緞染曬的是為莨綢。
香云紗是莨紗的別稱,它只是曬莨工藝染整的產(chǎn)品的一種,所以相關人士對香云紗染整工藝的命名提出質疑確實在情理之中。
香云紗到底是不是個好名字,這個爭議從產(chǎn)品重回公眾視野之后就一直存在著。
歷史上的真實和現(xiàn)實當中的演繹到底應該遵循哪一個?其實一直都沒有定論。
我個人傾向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命名應該正本清源為曬莨染整工藝,既是遺產(chǎn),首先應當繼承,不能扭曲歷史真實為現(xiàn)實的營銷服務,否則,非遺就成了一些人手中單純的謀利工具。
而對于產(chǎn)品的命名,香云紗這三個字確實香艷又吸引人的眼球,即便是我這種資深的紗綢迷,最初的相遇相知,也是因為這三個字的吸引,所以,在曬莨產(chǎn)品通稱為香云紗已經(jīng)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我對此只能無奈接受。
在廣東,這個行業(yè)被稱為曬莨業(yè),操作的場地被稱為曬莨場、泥場。
所謂曬莨,是將布匹浸入到由薯莨汁液制成的不同濃度的莨水中,輕柔拍打撫弄,使布匹吃透莨水,之后在草地上晾干,再循環(huán)往復的染色過程。
這個過程中,布料的顏色會逐漸加深,漸漸成為一種特有紅褐色,同時由于陽光的曝曬,莨水當中的單寧物質隨水分向上蒸發(fā),積聚了同河泥當中的礦物質進行反應的條件,做好了過烏(過泥)的準備。
曬莨業(yè)是苦行,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手工勞作,一樣的過程重復十幾次,二十幾次非常平常,有時甚至多達三十余次。
廣東的曬莨季,持續(xù)晴好的天氣并不多,落雨便不能開工。預報天氣晴好,中途落雨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遇到這種情況,布匹就要進行煮綢,以防上色不均,然后再重新染曬。
嶺南溽熱,高溫當中的曬莨場,絕對不是一個好玩的地方,師傅們的臉色多半像他們?nèi)緯褫辜喚I一樣,被日光涂上了一層紅褐。因為長時間消耗體力的勞作,身材大多精干。
曬莨場是男人的天下,從事這項重體力勞動的女性比較少,除了有經(jīng)驗的為制作把關的老師傅,大多數(shù)都是青壯年。
勞作辛苦,曬莨場卻是歡樂的,平常的清粥小菜,也能甘之如飴。
所以莨紗復原人阿峰說:做莨紗綢,傳遞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為每一批紗綢都是很多工人師傅很多雙手一點一點染曬出來的。
歡樂的手工勞作染制的布料,帶著人與人之間可以觸及的溫度,在陽光下舒展,在人體上流動,內(nèi)斂含蓄卻蘊藉華美,適應現(xiàn)實又張揚傳統(tǒng),不可多得亦難復制!她們——只生長在廣東南番順地區(qū),無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