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推廣文章,稱香云紗的坯布是以生絲手工織造的,為此我特意咨詢過莨紗的復原人冼達峰,得答案是:今時的莨紗坯(胚)布已經改為機器織造。
說實話是要得罪人的,但是作為一個資深的莨紗綢迷,說假話又是我不能容忍的。
有幾點可以例證香云紗的坯(胚)布并非手工織造。
今時我們所見的資料,香云紗坯(胚)布織造,是佛山市南海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云紗的秘密不單在于曬莨工藝,也在于它的坯(胚)布織造,所以得知南海區有這項非遺之后,朋友幫我聯系了這項非遺的傳承人——張氏兄弟。
得以到南海西樵張氏府上探訪,雖然被告知他們至今仍用老式的織機在織造莨紗坯(胚)布,但我去之時,能夠在這臺織機上織布的大嫂不在家,不能現場演示。
而那臺老式織機上面,竟然落了一層的灰。傳承人告訴我,昨天他們還在織布,那這灰是從哪兒來的呢?
在張氏府上逗留的時間比較短,因為除了一個空曠的房子里面的老式木織機,和一些看起來比較原始的紡織行業所用的構件之外,沒有其他的內容。
最后印證我判斷的,除了相關業內人士的解說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式木織機所制造的坯(胚)布幅寬是70厘米的,而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莨紗產品當中,我沒見過一匹幅寬是70厘米的。
無論是商家銷售的還是我購買的、香云紗愛好者姐妹們購買的,全部所見的莨紗產品面料的幅寬都是114厘米的。
另外,老式的木織機以人工織造的產品,一天產量能有多少呢?若要量產需要多少臺木織機來織造莨紗用的面料呢?
西樵的張氏兄弟,可是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從周圍的村莊里收集到了復原木織機的部件,他們復原了幾臺木織機呢?我在現場見到一臺。大家有興趣搜索一下相關的專題片,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那就是:這樣的木織機根本就無法批量復原。而且目前也沒有什么人繼續生產這種木織機。
木織機根本無法量產坯(胚)布,面料幅寬又與市場所售產品不符,只能說明他們復原的工藝生產出來的產品,其實只能作為展示,與今時今日市面所售的莨紗已經沒有關系。
所以,當那個非遺傳承人,告訴我說他們在用老式木織機織造出來的坯(胚)布生產香云紗的時候,我非常客氣的進行了追問,他目光的閃爍更堅定了我內心的判斷。
我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但是多年的探尋和追問,讓我對這種產品的認知比很多老廣東都要深刻。多年的記者生涯,別的東西沒有練就,被采訪對象是否撒謊,我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手工織造被機器織造替代,是生產力的進步,也是歷史的必然。如果今天的莨紗坯(胚)布還像過去那樣,一家一戶一天只能生產出一點,那真的要價比黃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