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中旬的時候,在茶城賣茶的劉老板突然吆喝著要請吃飯。
我有些詫異,因為這些年跟劉老板的接觸基本只有生意往來,這位老哥的生意去年就艱難了,有筆貨款拖了我快兩年才了斷。
后來聽說劉老板不做茶了,在琢磨著搞蔬菜運輸,就在以為我跟劉老哥要老死不相往來的今年,他突然紅光滿面的張羅著要聚聚。
這次,劉老板提出要十件20元每斤左右的紅茶,說是今年他的茶葉生意好起來了。
在我拐著彎試探著排除拖欠我貨款的風險后,我有些疑惑的問道:“老哥的店不是都轉讓了么?今年打算怎么銷售啊?”
劉老板夾起回鍋肉里的豆豉,優雅的嚼了嚼,故作神秘的說道“茶城這些事我早看透了,知道不賺錢我才轉讓的,現在我一天凈利潤至少1500。”
說罷,劉老板咽下那粒在腮幫子藏了很久的豆豉,滿臉期待的盯著我,等我的表情回饋。
“可以啊!”我被迫回饋了一下,但內心又開始擔心貨款的問題了。
在我的印象里,這位老哥的茶葉店快轉讓之前,還跟我說他跟一央企談了一個大單,他那些12塊錢一餅進的“老白茶”馬上要脫銷了。
但是,這次的情況好像有些不一樣。
一瓶六年西鳳即將見底,我發現劉老板這次沒騙我,因為他這次的商業模式我在前些年就論證過是可行的,只是實施的人少。
劉老板和在西部幾個小縣城里的商場門口擺起了“原產地促銷點”。
售價平均不到50塊錢,一罐100克的龍井、安吉白茶、金駿眉等賣的飛起,毛利潤6成以上。
一個縣搞完轉戰下一個縣,賣的紅光滿面,一個西北漢子操著胡建人的口音,藏起了在茶城偶爾穿的中式茶服,蓋碗放在家盛了丈母娘新炸的辣子油,堅定的找到的茶葉銷售事業的第二春。
按照現在的說法,劉老板的模式就是“地攤經濟”。
六月開始,地攤的問題突然開始火熱,劉老板的生存土壤看上去更好了。
關于擺攤賣茶葉,我在多年以前就認為是合理的選擇,地攤模式符合茶行業銷售的幾項特稱。
為此,我聯系了一些在銷售端走上街頭的茶商,數據表明,茶葉只要經營思路選對,是一個能在地攤上有不錯收益的產品選擇,這里我認真談一下原因。
首先,地攤作為簡單的商業邏輯,“低買高賣”的差價就是利潤的主要空間。
不管是一套煎餅果子,還是純手工辣條,或者印著對勾的短袖,大部分食品類和服裝類的溢價空間都不如某些茶葉。
例如,到杭州旅游的人到了龍井產區,多數游客都會去逛逛那條感覺上很“正宗”的賣茶一條街,大部分商家對于游客的開價都是龍井茶1000—2000元一斤,別問產區,你要問產區一定是“獅峰”,要問采摘時間那一定是“明前”,你要問加工方式一定是“純手工”。
某些想買的游客會焦慮的從400元一斤開始砍價,心里想著成交500元一斤就賺了。
但是,商家在一番“糾結”之后,居然決定交個朋友,400元賠本賣了。
小明小紅們一聽興奮了,心想畢竟原產地,給親朋好友都來點吧,最終買了20斤,商家還包郵。
小明和小紅可能想不到,這所謂的獅峰龍井,一斤茶400元商家的毛利潤有300多元。
當然,也有土豪大壯最終1500元一斤成交買了跟小明小紅一樣的茶葉,這里商家就有了十倍的溢價空間。
有些所謂的“專業人士”可能要跳出來了,說什么“獅峰龍井核心產區明前干茶收購價就要3000元每斤朝上,旅游茶水太深茶肯定有問題”
也會有人跳出來說“旅游茶都是騙人的,品質還不如X寶39元包郵”。
我當然知道這里說的龍井茶至少和獅峰沒什么關系,更不存在所謂的“純手工”。
但是黃小仙老A作為從業者,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小明小紅旅游買的龍井茶我嚴肅的喝過,比西北、華北大部分茶葉零售門店里標價800元每斤以內的“龍井茶”茶葉品質要高
因為這就是茶行業的現狀,龍井、大紅袍、金駿眉這些名稱都是區域公共品牌,任何產區茶葉貼上這些標簽都是常見的,大部分人在銷售端為了追求最高的溢價,只是找一個自己認為價格合適的渠道追求最低的進貨成本,然后包裝上往這些區域公共品牌靠攏。
也就是說,茶葉零售端所售賣的茶葉,不管是“獅峰龍井”“安吉白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種”還是“單芽頭金駿眉”。這些從字面上感覺是原產地名優茶的茶葉,真正的主要產品源頭,是類似貴州、四川這些產茶大省的大規模批量加工,這才是是零售市場(尤其是北方市場)的主力軍。
原因有三個,便宜、便宜、便宜。因為進貨價便宜,就可以追求糖炒板栗無法想象的利潤空間。
雖然利潤高,茶葉店老板近些年也不好過。
比如北方私人茶葉店普遍沒有很大的人流量,很多消費者因為茶葉的“文化”門檻會從潛意識里認為茶葉店“不好進”。
所以,茶葉店老板們往往定位于禮品市場,茶葉店老板的嘴臉也越來越有厚度,店內基本不標價,看人報價,讓消費者接受這充滿想象力的定價基本靠包(zhuang)裝(bi),這也導致這個市場的口碑越來越差。
買的人再少,店里鋪貨也得看過眼,這導致房租和壓貨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2018年起因為經濟大環境禮品市場并不景氣,茶葉店普遍看上去都是死水一灘。
但是,擺地攤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想想看,從商場門口或者小商品步行街路過。
看到一個打著原產地直銷的名義賣“正山小種”的攤位,湊上前看看。
一罐100克只要50元,兩罐只要85,想送老丈人還配包裝盒手提袋。
后來聽買過的朋友王姐說,比她在茶城800塊一斤買的還好喝還正宗,我猜一定會有人想買兩罐試試。
實際情況是,一罐50元的毛利潤超過30,劉老板一天賣了快100罐,當天利潤超過2000。
什么?你說劉老板賣的茶是垃圾欺騙消費者?
這個我不承認,那茶是我供的,去年年底臺wan一家做飲料茶的企業還拿過這個批次的貨,質檢都合格了,這底線比很多茶葉店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