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共享單車開始出現在人們視線范圍內。
共享單車最先是2014年出現在北大校園,一群北大青年成立了一家OFO的公司,當時在北大校園取得了不錯的響應。2016年4月摩拜單車正式宣布登陸,同年緊接著有小鳴,小藍等共享單車陸續出現,安靜的街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讓原本死去的行業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從摩拜到小黃, 從blue go go 到小鳴,還有小綠,共享單車品牌越來越多,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才有生存。使用共享單車的人群不再是年輕小伙子和小姑娘了。昨天,我踩著共享單車去接女兒下課,注意到車流里有年輕人,有中年人,有老人也有初中生。人人都開始掃碼騎車了。
小黃ofo迅速以低廉的價格和押金搶占市場,街頭隨處可見小黃。ofo已經成為手機上必備app了。
一個新的事物,從出現,到接納,到問題的出現,到解決,到適應市場,到習慣,經歷一個過程。
過往,這種過程也許挺長。而如今,時間的飛輪帶動人們觀念的更新,以及刷新人們處理問題的速度。
2003年淘寶出現。十多年前,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樣對于這個新事物好奇,嘗試買了幾次東西,發現到手的物品質量很不好,于是內心開始抵觸網購。我成為了堅定的不網購份子。
但是,兩三年前,我也終于接受了網購的便利,也有了支付寶,最近一年也開始習慣不帶錢包出門。
像我這種不能太快接受新事物的人都開始順應時代,在周末踩著單車穿梭在社區和附近的培訓點。
淘寶和支付寶花了上十年讓人們的安全感著陸。共享單車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在人群中安家落戶。
清明節的共享單車災害好像過去很久了,其實不過是一個月前的事。五一假期的時候已經可以在路上看見專門收集和投放共享單車的車輛在工作了,共享單詞的管理開始步入正軌。
共享經濟正在飛速發展。人們使用共享單詞去附近辦個事,踩個單詞去附近電影院看場電影,周末陪孩子們去綠道騎行。再也不用考慮家里是否有地方放單詞了,也不用擔心單詞鎖被撬了。方便,就是共享的第一意義。
第二意義也許在于經濟。一塊錢去到一兩公里的辦事點,過往滴滴過去也許需要十五塊。
共享經濟才剛剛開始翻開篇章,也許接下來還有許多可以期待的元素。
作為共享受益的群體,下一步,人們使用共享單車的素質還需要隨著市場和規范的完善進一步加強。不隨地停車,不破壞共享單車,主動標志有問題單車,在應該騎行的車道騎行,在進入人群多的街區前主動停好車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