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從戀愛到成立家庭,就好像成立一個屬于彼此的小國家。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個小國家的外交開始聊起。
一個新家庭最重要的外交,恐怕是跟雙方原生家庭的關系。這節課,我們先來聊聊如何處理跟對方原生家庭的關系。
說到和對方原生家庭的關系,你可能會馬上想到婆媳關系。我們在《親密關系30講》也討論過這個話題。
事實上,不只是婆婆和媳婦,有時候老公和對方的原生家庭也有關系上的問題。只不過因為傳統的關系,婆媳關系問題顯得格外突出而已。
合理的家庭結構
在處理跟對方原生家庭關系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判斷誰對誰錯、誰好誰壞的思維誤區。
比如,前段時間有個讀者問我:
我們家幾代人都是知識分子出身,而我妻子家世代都是做生意的。有時候,她會看不慣我們家,覺得我們家人太清高太認死理太書生氣。我也會看不慣他們家,覺得他們太庸俗太市儈。我們經常因此爭執,有時候也會暗中較勁,總想證明自己的價值觀是對的。
他問我怎么看這種情況。我想了想說,你看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價值觀,也看到了你太太原生家庭的價值觀,那你們這個家庭的價值觀是怎么樣的?你們想建立起怎么樣的價值觀呢?
我為什么這么問他呢?你看,這對夫妻的問題,看起來是因為兩邊“價值觀”不一樣,其實是因為夫妻不自覺地站到了兩個對立的陣營里。
而我問這個問題就是要提醒他,你和配偶站在一起才對,小家庭的價值觀才是重要的。就像從兩個不同國家來的移民,原先本土的文化孰優孰劣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新國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
從家庭結構的視角出發,一對夫妻結婚以后,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各自的原生家庭,都要有一個意識:在這種新的組合中,自己該站哪個位置。
合理的結構,應該是夫妻站在一起,而各自的原生家庭和這對夫妻有一個邊界。
從感情上來說,你對伴侶的感情,應當比對原生家庭更為親密。
如果每個人所站的位置是對的,那彼此之間就不容易有矛盾。但是,真實的家庭關系往往是很復的,我們和對方的原生家庭之間,有時候就會形成一種微妙的競爭關系。
比如,我見過一對夫妻,妻子很生丈夫的氣。她生氣的點是,每次丈夫和他們家人在一起時,就會用她聽不懂的方言交談。這時候,她就會很落寞地坐在一邊,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外人。
你看,像這樣微妙的競爭關系,如果不處理好,可能慢慢會變成夫妻之間的隔閡甚至是矛盾。
那么,該怎么處理好和伴侶原生家庭的關系呢?我有三個建議。
維護重要客戶的精神
首先,你可以把伴侶的原生家庭當作重要客戶來對待。以維護重要客戶的精神,與伴侶的原生家庭相處。
很多人覺得,既然我已經和伴侶結婚了,那我應該把伴侶的原生家庭當作自己家一樣,相親相愛才對。
那當然是理想狀態。但其實對于大部分家庭,你跟對方結婚是因為感情,可是你跟對方的原生家庭卻常常沒有那么深的感情基礎。
所以,如果你們相處不來,你們需要的也不是相親相愛的深厚感情,而只要做到尊重和客氣就可以了。否則的話,很容易因為期望過高又做不到而產生矛盾。
如果你不喜歡伴侶的原生家庭,不妨想一想,如果伴侶的原生家庭是你重要但不那么喜歡的大客戶,你會怎么辦呢?
你會想要改變他們嗎?會要求他們跟你有一致的價值觀嗎?會因為他們怠慢了你而不接他們的單子嗎?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把這些不愉快放下,注重禮節,保持體面和周到。
事實上,伴侶的原生家庭就是你最重要的客戶,大概率還是終身制的。所以你應該想的,不是如何跟他們競爭,而是怎么維護好這種客戶關系,并一直把單子做下去。
而且,把對方原生家庭當客戶的這種看法,本身就劃定了一定的邊界。
我曾見過一對年輕的夫妻,妻子和丈夫繼承了家庭里的產業,兩個人都努力創業、非常辛苦,企業也做得有聲有色。
可是丈夫家庭的其他成員卻不太長進,不僅不好好工作,還總是花錢大手大腳。慢慢地,妻子心理就開始不平衡,覺得我們這么努力,憑什么他們享受,還不知道感恩。
我就問妻子:“你這么辛苦地付出,是為了老公還是為了老公家人?”
她說:“我當然是為了我老公,為了他們,我才犯不著呢!”
我說:“對啊,你這么辛苦是為了老公,不是為了他們。所以欠你的人是你老公,也不是你老公的家人。你既然不為了他們,他們也自然不需要欠你什么,也不需要感恩你什么。”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其實就是提醒這個妻子,當她因為丈夫的家人感覺不平衡時,她就放棄了夫妻和對方原生家庭的邊界。
有時候,我們會期待對方的原生家庭尊重夫妻的邊界,可是又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忘了要為我們自己,跟對方原生家庭劃定我們的邊界。
比如,無論多看不慣,也不去評價對方家庭的是與非,把它當作“客戶”的事,尤其不要當一個心理學家,去分析對方原生家庭給我的伴侶帶來了什么影響。這樣,我們跟對方原生家庭的相處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主動支持和維護伴侶
處理與伴侶原生家庭關系的第二個原則是:無論哪一方,當伴侶和原生家庭發生矛盾時,要主動支持和維護自己的伴侶。
也許你會問,那也要看是非曲直啊,難道我就不用照顧父母的感受嗎?當然不是。不過我覺得,維護伴侶,有時候反而更能維護小家和大家的關系。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大部分夫妻和對方原生家庭的矛盾,并不是在爭誰對誰錯,而是在爭一個簡單的事實:你究竟跟誰站在一邊?你心里,究竟誰比誰更重要?
“我和你媽掉水里你救誰”這個世紀之問,背后的關切是一樣的。
如果你選擇維護伴侶,他就會覺得自己在你心里的地位鞏固了,就會有精力去考慮如何和你一起維護與原生家庭的關系。
否則的話,他就會一直通過跟你原生家庭的斗爭,來確認“誰更重要”這個問題。你不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味從表面去分析是非曲直,往往只會加劇伴侶和原生家庭的矛盾。
我曾見過一對年輕夫妻,過年的時候老公家人過來生活,一家人開始鬧別扭。
忍無可忍之下,妻子就跟婆婆說:“你看你沒來,我們都過得挺好,你一來,我們矛盾也多了,家里也不痛快了。”
結果丈夫就在旁邊悠悠地說:“原來我們也沒那么好。”
一句話讓妻子一下子就炸了,和老公家人大吵了一架,甚至要搬出這個家。
在咨詢室里,妻子說:“我其實并沒有那么生婆婆的氣,畢竟她只是一個外人。她來了,我只是覺得不自在。但真正傷我的,是我老公。我氣他在我和他媽媽有矛盾的時候,不僅不幫我,居然還要嗆我。我氣他在我受傷害的時候,不僅不保護我,還跟著他們一起來欺負我。”
你看,其實所有伴侶和對方原生家庭的關系,本質上都是伴侶之間的關系。
我們最生氣的,就是在矛盾和沖突的時候,伴侶沒有看到我們受傷了。在看到我們受傷的時候,沒有維護我們、保護我們、看著我們受氣置之不理。在需要選邊的時候,他背叛了我們,而選擇了忠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對我好,我愿意去體諒你的難處,包括你面對原生家庭的難;如果你沒有維護我,那我就會通過跟你的原生家庭戰斗,來對你提出抗議。這是新婚夫妻面對原生家庭問題的基本邏輯。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我們說要主動維護伴侶,好像它是一個很清晰的原則。但其實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知道這種撕裂所帶來的痛苦和為難。
妻子希望得到丈夫的維護,在丈夫眼里,卻會變成你逼著我在你和我的原生家庭之間做選擇的強迫和為難。所以在這里,如果你跟伴侶的原生家庭有矛盾,我也想給你一個建議:
如果你想要維護你們家庭的話,永遠都不要逼著伴侶在你和他的原生家庭之間做選擇。
因為如果他選擇了原生家庭,你會受傷;如果他選擇了你,你會有負擔。他會想:我都為你背棄我的家庭了,你還想怎么樣?這很容易讓你們的關系失去平衡。
回到夫妻關系本身
這也是處理與伴侶原生家庭的第三個準則:回到夫妻關系本身。
我們在矛盾中支持和維護了伴侶以后,還是要回到小家庭里來討論。記住,所有的評判標準,不是討論對錯,而是討論如何才能更好地經營和維護自己的家庭。
在小家庭里,我們可以講彼此的需要和期待,也可以講對彼此的委屈和不滿。這樣的討論無論是否有結果,討論本身就在塑造一種“我們才是一家人”的共同體感覺。
而這,才是處理和對方原生家庭關系的終極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