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慢慢褪下偽裝,點上桌前的臺燈,虔誠的拿起書本,細細品味字里行間的絕妙,忘卻所有煩心瑣事,思緒雖著作者飄向遠方,在書的世界,領悟世間的美好。
曾經(jīng)的我,自卑的像極了丑小鴨,小心翼翼卻又總是顯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后選擇活在自己的世界,不去打擾別人,讓自己的存在變得無關緊要,我曾以為這樣我可以好受些,可事與愿違,或許人的存在就是為了與人交往,窘迫無助的場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里,努力微笑讓自己輸?shù)捏w面些,可嘴角的苦澀告訴自己你有多難受,只有獨自一人的時候才敢肆無忌憚的哭出聲,發(fā)泄壓抑已久的情緒。
直到那個午后,我明白了傷心難受的時候除了哭,還有其他方式平復心情。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一,繁重的學習,考試的壓力,家人的期待,以至于我每天都是緊繃的狀態(tài),課堂上我不敢錯過老師的任何一句話,課后永遠都是坐在座位上想著剛剛老師講的一個又一個不懂的題目,可這樣努力的自己還是在月考的時候考的一塌糊涂,那時候的自己為了一次考試趴在桌子上哭了整整一上午,直到午讀的時候,班主任突然拍了拍我的肩膀,遞了本書給我,說了句看看吧,就轉身從后門走了。
我記得那次我看著老師出教室,半天沒回過神,直到老師走遠,我才拿起手上的書,不解地翻看著,這是余華寫的《活著》,好像是上次老師給我們推薦的書,慢慢的,我不在啜泣,只是靜靜的看著書,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只有我和文字的世界,而那些文字的背后卻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主人公福貴將家產(chǎn)賭光從富家少爺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接著不幸被國民黨捉壯丁歷經(jīng)死難而幸存于世;再接著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干而死;繼而女兒鳳霞產(chǎn)后得敗血癥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最后女婿二喜工傷亡故,外孫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撐死了。這是一個這樣的感受,至親皆逝去,獨留一人在世間茍活,在我認為,這樣的世界里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的時候,老人依舊選擇了活著,他買了一頭垂危的老牛,從此二者相依為命,而且比往日活得更加灑脫與堅強,并和路人講述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到這也宣布結束了 。
當我合上書時,教室早已空無一人,夕陽的余暉傾灑窗柩,臉上的淚痕以不在,望著漫天飛舞的粉筆灰,想起了余華的那句:“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的,而不是為活著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老人面對親人的相繼死去,選擇淡然,因為生活還要繼續(xù),而我在面對考試失利,卻仿佛天塌了,這樣的自己在老人面前顯得多么的滑稽,可笑。而至此以后,我便告訴自己,沒有人是生來就一帆風順的,有些事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嚴重,與其哭泣,不如拾本好書,讓自己沉浸在書的世界,拋去所有煩惱。
漸漸地,我開始迷戀與書的世界,貪然地享受著書香帶給我的恬靜,喜歡在午后品著茶看著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玄色的《啞舍》,喜歡在抽屜里藏本沈煜倫的《四世生花》,喜歡在晚自習忙里偷閑看老舍的《家》,這種喜歡慢慢變成了依賴,無論開心還是難受,我都喜歡捧書自樂,看一本好書,就像品一碟美食,從肉體到靈魂上的滿足和升華,別人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只有自己知道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在書香的世界,沒有高矮胖瘦,沒有高貴貧賤,每個人都有一睹芳華的權利,它公平地對待我們每一個人,它為那些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迷失自我的人們指引方向,為那些被生活逼迫的人們尋找慰藉,這或許就是我愿意沉浸其中的原因吧,在那里,我可以單純不做作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無需在意旁人,只是純粹地因為喜歡,所以想要,這樣的自己才最簡單,最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