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5 蔡秀娟
這是昨天晚上跟我女兒共讀的繪本,是她選的書。這本書是作者的真實生活經驗,其實也是我們小時候的生活經驗,我特別有感觸。書中一家四口居住的地方,正是作者約翰.羅科的居住地紐約布魯克林區。
封面就很吸引人,恐怕這是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的,拿著手電筒,在頂樓照天空,照這照那。究竟發生了什么事?這是一天中的什么時刻?什么季節呢?
翻開環襯,是一片的黑色,沒有任何圖案。以前這一頁我都是跨過的,現在,我靈一動:“哇,停電了,黑乎乎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了。”
下一頁,是一個托著腮幫的小女孩,她怎么了?看上去愁眉苦臉的。先埋個伏筆,接下來,故事展開了。
我們先來找找看,小女孩的家在哪里?你看到那個托著腮幫,發著愁的小女孩了嗎?再看看其它窗戶,每個窗戶背后都是一個故事,有的窗戶沒人;有的窗戶后是正在聊天的母子;有的在唱歌;還有的站著一個人,仿佛是拿著望遠鏡,他在看什么呢?
觀察完窗戶,再看看大街上,垃圾桶、冰淇淋店……這些都為后面的故事作了鋪墊。
看到這里,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這并不是只有我們以前小時候才發生的事,而是現在我們的孩子也在經歷著的。終于明白了,為什么小女孩會愁眉苦臉!
注意爸爸前面的時鐘,這時是20:00。還有姐姐身邊的小貓,我的女兒說,小貓被姐姐的尖叫嚇走了,她就不能一邊講電話一邊摸貓了。在后面的情節里,小貓還會被嚇一次,不過不是姐姐的尖叫,是洋溢著幸福氣息的,是什么呢?我不告訴你,嘿嘿。
小貓是這本書的重要一員,看,它的動作跟小女孩是一樣的。小女孩孤單地玩游戲,只有小貓陪著她。噢不,還有墻上的畫相,你知道他是誰嗎?留意下方的英文名,沒錯,正是那位發明了電燈的愛迪生。這表情跟“發明電燈”這件事,再結合小女孩當下的處境,作者可真是細致入微啊。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用的是漸漸放輕、放慢的聲調,一邊讀一邊指著畫面,跟著我的渲染,盡管女兒已經讀了很多遍這本書,依舊是感受到了燈從遠到近逐漸滅了的感覺,她安靜地看著、聽著。這跟下一頁小女孩忽然大叫“媽媽”,剛好契合,女兒仿佛進入了故事里邊。
是的,停電了,連愛迪生都看不見了,傾斜的相框是想向我們傳達什么?
故事繼續發展,停電以后,這一家人都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歡快地在一起,做影子游戲;上頂樓,發現大家都歡得很,各有各的精彩;寧靜的夜晚一下熱鬧開了,樓下街上也非常熱鬧,連冰淇淋都免費了;停電的夏天真的很熱,小朋友們打開消防栓的水歡快地嬉戲;原來唱歌的那一家,現在點起蠟燭,坐在臺階上對唱呢,可真甜蜜啊……人人都不忙。
很快,燈亮起來,這時候的時鐘是21:00,表示停電已經1小時了。一切恢復正常,大家重新忙碌起來。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正常的,看來1小時的歡樂并不足夠呢。小女孩“啪”地把燈關了,這一家四口又聚在一起,都不忙了。
你說,小女孩的爸爸媽媽真的不知道這是假的停電嗎?
我想,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孩子需要陪伴~
封底也很精彩。所有的燈都滅了,只有一扇窗戶亮著燈光。為什么呢?每個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而我,更喜歡我女兒的答案:“因為大家都睡覺了,只有小女孩的爸爸媽媽,還在點著蠟燭,陪著姐姐和妹妹在玩。”
故事結束后,我問女兒:“你喜歡停電嗎?”我以為她會受小女孩的影響,說喜歡,畢竟我們真的受這本書的影響,曾經在停電后點著蠟燭玩影子游戲呀。可是女兒卻搖頭,說不喜歡。
為什么呢?我沒有問,但是我心里細細想了想,或許是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即使停電,爸爸媽媽也還可以看手機(只要手機是有電的),那么一丁點的陪伴,并不夠。從20:00-21:00都不夠呢,更何況……
所以,你有什么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