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看到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有關漢尼拔的事跡,讓我有了很多思考。
漢尼拔童年時期正值第一次布匿戰爭后期,迦太基人最終輸給了羅馬人。漢尼拔的父親作為迦太基的將領之一,要求漢尼拔發誓終生與羅馬為敵。也許這就是漢尼拔一生輝煌與落寞的開始。后來漢尼拔隨父親前往西班牙開拓新的殖民地,經過了十幾年時間的經營,漢尼拔家族在西班牙站穩了腳跟,成為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最高領導人。在力量積蓄完畢以后,漢尼拔的復仇大業開始了。
漢尼拔通過圍攻羅馬在西班牙的聯盟成員之一迫使羅馬先向迦太基宣戰,從而將撕毀第一次布匿戰爭后條約的責任放在了羅馬的身上。然后漢尼拔率軍先后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橫越高盧,直搗意大利本土,讓羅馬人慌亂應對。在幾次大的正面戰役后,漢尼拔用他卓越的軍事頭腦和超前的戰術設計,將羅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每次都用很小的代價幾乎全殲了對手。漢尼拔在意大利本土來回穿梭,嘗試瓦解羅馬聯盟,計劃最后攻擊羅馬。
然而,在戰場上百戰百勝有如神般的漢尼拔,并沒有成功地實施這樣的計劃。坎尼戰役后,羅馬人采取了不同漢尼拔正面接觸的原則,通過持久戰不斷消耗漢尼拔的有生力量。同時盡力封鎖漢尼拔從迦太基獲得援助的補給線,把漢尼拔死死困在意大利南部。而同樣為軍事天才的西庇阿,最終攻克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大本營,并且從西西里率軍登陸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召回了漢尼拔。不幸的是,撤回本土的漢尼拔與西庇阿的決戰,以漢尼拔的失敗而告終。第二次布匿戰爭就此結束。
為什么在戰場上幾乎百戰百勝的漢尼拔,最后還是輸掉了戰爭呢?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場戰爭,本來就是迦太基不可能贏的。天才的漢尼拔在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中依然對對手造成了如此重創,所以,單從軍事層面上講,錯并不在漢尼拔。然而,正是漢尼拔非要去打這場戰爭,所以,從戰略層面上講,漢尼拔責無旁貸。
羅馬國家的組織結構為聯盟體系,各聯盟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并非簡單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漢尼拔錯誤地估計了這種關系的脆弱性,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他在意大利取得很好的戰果,羅馬聯盟就會瓦解。事實上,戰爭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背叛羅馬的聯盟國少之又少。這使得漢尼拔從羅馬聯盟中尋找盟友的企圖落空了,同時羅馬卻能獲得聯盟持續的支持。
羅馬在危急時刻的組織動員能力也超出了漢尼拔的估計。漢尼拔進入意大利后,幾次戰役殲滅羅馬多個軍團近10萬人,但是羅馬依然沒有倒下,甚至還可以補充起更多的軍隊來繼續作戰。反觀扎馬戰役時,迦太基一次戰役失敗后就直接投降了。依靠雇傭兵作戰的迦太基并沒有成熟的組織動員機制,是輸不起的,并不適合長期作戰。
羅馬人才輩出,而迦太基不過只有一個天才漢尼拔而已。正因為此,羅馬可以在西班牙、西西里、馬其頓幾條戰線上多面開花,成功地遏止了這幾個地方對漢尼拔的行動提供支持的可能。事實上,羅馬人除了打不過漢尼拔外,其余的迦太基軍隊幾乎都不在話下。雖然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直到撤回非洲前都沒有真正輸過,但是作為一支孤軍,在羅馬這種極具戰略縱深的國度里,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們就知道漢尼拔開啟的實際上是一場本就不可能勝利的戰爭。漢尼拔是戰場英雄,但是他沒有看清更深層次的實力對比。我更愿意相信漢尼拔只是為了履行他曾經許下的誓言。也許他明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悲情英雄的故事吧。
鹽野七生作為日本人,不自覺的把日本影射到了迦太基身上。從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到四年后最終無條件投降,日本的確與迦太基有很多的相似點。在兩國實力對比有差距時,如果沒有把握一下吞掉對方,那么在持久戰中落敗也是必然的結果。
依靠軍事天才建立起的霸權,從來都沒有長久過。遠到亞歷山大,近到拿破侖。真正長久的是像羅馬這樣依靠體系勝利的國家。這或許是漢尼拔的悲劇中最重要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