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主要參考于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第一次布匿戰爭后,羅馬和迦太基迎來了23年的和平期,接著就是最為精彩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了。先看一看這23年里,這兩個國家都是如何度過的。
戰后的迦太基開始緊縮財政,遲遲沒有給雇傭兵們發放傭金,從戰場返回的雇傭兵逐漸在迦太基附近聚集,隨著與迦太基政府談判的失敗,雇傭兵們開始對迦太基發起了攻擊,這個過程中,一些不滿迦太基統治的民族也加入進來,使得這只軍隊人數從最初的2萬一度達到了5萬人。
迦太基派出哈米爾卡鎮壓叛軍,在歷時3年多之后,這場叛亂才得以平息。有趣的是,在這場迦太基國內戰亂中,羅馬倒是蹭到了一點甜頭。羅馬雖未趁火打劫進攻迦太基,但也并非沒有一點偷腥行為,當時撒丁島的居民得知迦太基的內亂后舉旗造反,并向羅馬請求援軍。經過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羅馬,充分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于是派兵終結了迦太基在撒丁島的統治。而迦太基此時自顧不暇,只能接受了這一既成事實。
上一篇的結尾提到第一次布匿戰爭末期,迦太基爆發國內矛盾,其實就是國內農業派和對外貿易派的矛盾,隨著西西里等島嶼的喪失,對外貿易派的市場逐漸縮減,于是農業派占據了上風,他們主張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所以對海上的爭奪并沒有太多興趣。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對外貿易派領袖哈米爾卡決定離開迦太基本土,去西班牙建立新的殖民地,這個決定為日后漢尼拔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年僅9歲的漢尼拔,決定跟隨父親前往西班牙,并應父親的要求,宣誓終生與羅馬為敵。礦產豐富的西班牙讓殖民地以驚人的速度四處擴展,不僅快速實現了自足,每年還能提供大量資金送往國內。然而,獨立意識強烈的哈米爾卡并沒有滿足即時的繁榮,他在西班牙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卡塔赫納,稱為“迦太基新城”。
羅馬在這23年里又做了什么呢,歸結起來主要在這幾點。
其一,建立西西里新秩序,以一種新的形式“行省”來管理西西里,每年向西西里派出法務官,充當最高統治者的角色。西西里居民承擔稅務但無兵役,當發生被入侵等沖突時,羅馬有義務擔起保護者的角色。
其二,肅清海盜。雅努斯神殿大門的再次開啟并未等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意大利半島東部面向亞得里亞海,是伊利里亞人的區域,這里復雜的海灣孕育著海盜的巢穴。海盜的猖獗讓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城邦在通商中損失不斷,羅馬于是派出了使節,卻未料被未開化的伊利里亞人竟直接殺死。公元前229年, 羅馬進軍伊利里亞,回想下羅馬的軍隊涉足范圍,這是第一次挺近希臘范圍圈。海盜自然不是羅馬軍隊的對手,此次出征的最大收獲在于獲得了阿波羅尼亞地區,該地港口和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迪西是亞得里亞海入海口的兩根門柱,所以意味著羅馬又拿下了東部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
其三,鎮壓高盧人。羅馬北部的高盧人(此前希臘人的叫法為凱爾特人,已廢棄)是尚未開化的民族,當饑荒來襲時只會通過遷移入侵的方法來補充供給。公元前226年,這一局勢達到一波高潮,大范圍的饑荒讓阿爾卑斯山南北的高盧人建立了共同體,一舉南下向羅馬進軍。這一場戰爭持續了6年之久,最后高盧人不得不簽署了和平條約,羅馬開始將北防御線從盧比孔河移至波河。
導火索薩貢托
公元前221年,26歲的漢尼拔開始擔任迦太基新城的總督,上任后他就開始了征服埃布羅河以南所有地區的計劃。到公元前219年,漢尼拔開始進攻薩貢托,進攻薩貢托是深有戰略意義的,現在的我們知道,漢尼拔在西班牙的行動都在為與羅馬開戰做準備,而當時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迦太基與羅馬已經沒有了交戰的理由。
進攻薩貢托在表面上并非是對羅馬的挑釁,因為早在漢尼拔父親在西班牙擴張時,羅馬跟迦太基簽署過一個協議,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不得超過埃布羅河以北。但是當時羅馬漏掉了同為羅馬聯盟、且在埃布羅河以南的薩貢托,所以攻打薩貢托在名義上并未有何不妥,同時,一旦羅馬因此發起戰爭,那之前的協議也就等于作廢了,這是漢尼拔計劃中的第一步。
薩貢托作為同盟城市,在遭到入侵時,羅馬有義務進行援助,然而當時的羅馬還在與高盧人戰爭后的休整期,無力發起戰爭,便希望通過外交方式解決薩貢托問題,但是羅馬卻先后得到了漢尼拔和迦太基本土的斷然拒絕,此時迦太基對羅馬的態度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他們為有機會傷害曾經打敗自己的羅馬而開始沾沾自喜。
攻下薩貢托后、在迦太基新城越冬中的漢尼拔,終于等來了他翹首以待的羅馬宣戰的消息。羅馬人稱為“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么,戰場又在哪里,只有不滿30歲的這位年輕人知道。
出發
公元前218年5月,29歲的漢尼拔率領全軍離開了迦太基新城。漢尼拔選擇的行軍路線,對后世的我們來說,仔細分析也是能分析出個所以然,但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卻很難猜透漢尼拔的內心。
漢尼拔選擇了一路向北的路線,從西班牙橫渡埃布羅河,翻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高盧,渡過羅納河,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這一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其后的2200年里廣為人知。那么漢尼拔為什么選擇從北部進入意大利呢,首先,漢尼拔十分清楚,想要打敗羅馬,戰場必須在意大利,其次就是選擇入口問題,意大利西部有科西嘉島和撒丁島,南部有西西里島和眾多希臘沿海殖民地,東部的亞得里亞海前面也說到,此時已經被羅馬控制。
想要從這三個方向進攻的話,不僅意圖很快就會被知曉,羅馬也可以很快進行支援,加上海戰的不確定性,漢尼拔的勝券明顯不多,而從北部進軍就大為不同,首先,就單單帶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這一點,基本上就不會有人相信,羅馬最多也只會想到漢尼拔是對西班牙北部、高盧部分地區的覬覦,不會想到其意在羅馬,自然也不會有太高的警覺。其次,意大利北部的高盧部族眾多,尚未開化,雖暫時與羅馬簽訂了和平協定,還是時刻處于不穩定狀態,羅馬在北部由于剛結束與高盧的戰爭,防御線也還不成熟。綜合多方面考慮,從北部進軍意大利是最合適的選擇,當然難度也可想而知,不過漢尼拔也早已考慮到。
考慮到行軍的極其困難,漢尼拔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把所有人都帶到意大利。漢尼拔離開西班牙時,軍隊組成是步兵9萬、騎兵1.2萬和大象37頭。過了埃布羅河,漢尼拔留下了1萬步兵和1000騎兵留守比利牛斯山和埃布羅河地區,當翻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高盧時,軍隊還剩步兵5萬,騎兵9000以及大象37頭。
如此大規模的舉動自然不會不為人知,在漢尼拔剛渡過埃布羅河時,羅馬就得到了急報,但此時羅馬認為此舉為意在稱霸比利牛斯山以南的西班牙全境,同時羅馬認為為配合西班牙的起兵,迦太基一定會有所舉動,目標當然在西西里,所以這次戰斗的戰場將在西西里和西班牙。
這一年的兩位執政官中,科爾涅利烏斯被派去了西班牙,塞姆普羅尼烏斯被派往西西里,雖然已向迦太基宣戰,羅馬還是沒想到會如此迅速進入戰斗狀態。兩位執政官的軍隊配備為各兩個軍團,這也是常規配置,所以可以看出此時的漢尼拔之舉也只是讓羅馬停留在警覺的程度。
當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到達高盧南部的馬賽港時,等待他的是漢尼拔翻越比利牛斯山以及漢尼拔失去行蹤的報告。既然目的不在稱霸比利牛斯山以南的西班牙全境,漢尼拔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呢,難道是高盧南部的希臘城邦嗎。
橫渡羅納河
高盧南部地區遍布森林和沼澤,讓軍隊失去行蹤也不無可能,而且此時漢尼拔的首要任務也在于此。漢尼拔避開以羅馬同盟國馬賽為首的勢力范圍從內陸繞行,一路用懷柔政策安撫當地高盧部族,盡量低調經過,避免行蹤暴露。
從地圖上看,要翻越阿爾卑斯山,必須要先渡過羅納河,羅納河水流湍急,甚至可以用波濤洶涌來形容,當軍隊到達羅納河前時,漢尼拔一邊派騎兵去上下游巡邏,一邊尋找渡河點渡河,正在這時,漢尼拔的騎兵在下游遇到了羅馬騎兵,自此羅馬終于得知漢尼拔行蹤,但當科爾涅利烏斯緊急趕來時,漢尼拔早已離開并前往了阿爾卑斯山。也正是此時,羅馬才意識到漢尼拔的真正意圖。
科爾涅利烏斯即刻決定將馬賽的軍隊交給隨行的弟弟,命其繼續前往西班牙,自己回到意大利帶領留守國內的兩個軍團,準備迎戰從阿爾卑斯山下來的漢尼拔,同時,元老院得知此急報后,立刻要求西西里的執政官緊急北上,顯然,羅馬此刻開始明白,和迦太基此次交鋒的戰場正是在意大利本土。
翻越阿爾卑斯山
盡管已時隔兩千多年,現在的學者們也還沒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漢尼拔究竟是從哪個點翻越的阿爾卑斯山,但翻越的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得知,這也得益于隨行記錄員的詳細記錄。
帶領如此龐大的軍隊和象群翻山的難度可想而知,但當時高盧人的不斷騷擾也是個難題,當地的高盧部族由于不清楚漢尼拔的意圖,他們設下埋伏,不斷的進行偷襲戰,漢尼拔不得不通過金錢進行籠絡,并宣稱自己的目標不在高盧,而是羅馬,盡管如此,在與高盧人的多次沖突中,還是損失了不少士兵。
山路的狹窄和陡峭,以及初雪的來臨,讓象群經常出現躁動,失足的大象、側翻的運輸車帶著士兵,轉眼即消失在谷底。沒有合適的露營地,士兵不得不用帳幕裹體圍著篝火而睡,一路漢尼拔身先士卒,吃凍僵的食物,在峭壁小憩,就在這樣的艱難壞境中,全軍終于登上了山頂,所有人以及大象均已疲憊不堪,幸好山頂有一片平地,漢尼拔下令休息兩天。
阿爾卑斯山此時已經完全進入了冬季,凜冽的寒風如針一般直往身上扎。下山的難度無疑比上山要翻倍,失足或凍死的士兵比比皆是,等到下山后,軍隊人數是步兵2萬、騎兵6000。渡過羅納河時,步兵和騎兵合計4.6萬,這意味著,翻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付出的代價是2萬人的損失,從比利牛斯山到阿爾卑斯山的行軍路線上,鋪滿了多達3.3萬人的尸體。
羅馬最北的殖民地離漢尼拔下山點還有250公里之遠,中間又隔著眾多高盧部族,所以羅馬軍沒有及時迎接到剛下山的漢尼拔。下山后的休整期間,漢尼拔開始籠絡周圍的高盧人,但此時的目的已不是通行的需要,而是招募。高盧人對漢尼拔的敵人羅馬自然是充滿仇視,但對漢尼拔這些異族人也同樣充滿猜疑,盡管一部分高盧部族開始參與進了漢尼拔同盟,但仍未滿足漢尼拔擴充軍隊的需要。
漢尼拔意識到,離募集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所有高盧部族,只差一場擊敗羅馬軍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