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時學到的
2005年9月19日 東京
在這一章里,作者離開了考愛島,返回到了日本。
作者在他家周圍的跑道跑步,一天跑十公里的節奏好歹維持下來了。
在這一章里,作者講了他幾點跑步心得:
一、即使練習量有所下降,也不可中斷練習兩天以上,這是積累奔跑量時的基本原則。 肌肉很像記憶力良好的動物,只要注意分階段地增加負荷量,它就能自然地適應和承受。但過分奴役肌肉,它就會發生故障,所以,休息也是必要的。
倘若一連幾天都不給它負荷,肌肉便會自作主張:“哦,沒必要那么努力了。哎呀,太好了。”但,這樣的話,想再度輸入的話,必須得從頭開始,將同樣的模式重復一遍。處理個中的勾心斗角,有經驗的跑者自然得心應手。
二、忙就中斷跑步的話,我一輩子都無法跑步。 不管怎樣,反正得堅持跑步。每天跑步對我來說好比生命線,不能說忙就排開不管,或者停下來不跑了。
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一絲半點,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載重卡車。
三、有些東西只有長跑者自己才明白。
同為長跑者,每日在路上相逢,彼此間似乎有心心相通之處。
在這一章里,作者講了寫小說需要哪些素質?
一、才華。倘若毫無文學才華,無論何等熱心與努力,恐怕也成不了小說家。就像如果沒有燃料,再出色的汽車也無法出動。
二、集中力。就是將自己有限的才能匯集起來,傾注在最為需要之處的能力。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個小時,坐在書案前,將意識僅僅傾瀉于正在寫的東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慮。
三、耐力。假如說集中力是屏住呼吸,耐力就是一面屏氣,一面學會安靜徐緩地呼吸,這兩種呼吸法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難以長年累月地作為職業作家堅持寫小說。
四、刻意訓練。每天必須不間斷地寫作,必須集中意識工作——將這樣的信息持續不斷地傳遞給身體系統,讓它牢牢地記住,再悄悄移動刻度,一點一點將極限值向上提升。
就像優秀的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曾在私信中說過:“哪怕沒有東西可寫,我每天也肯定在書桌前坐上好幾個小時,獨自一人集中精力。”
這樣做,提高了職業作家必需的膂力,提高士氣,是一種必不可缺的日常訓練。
在這一章里,作者講了如何去拉伸肌肉。
由于長期嚴格的練習,渾身的肌肉緊繃僵硬,不偶爾這般拉伸一下,比賽之前身體沒準就會超負荷。將身體逼到極限固然重要,但超過了極限,本利都會蝕光。
不論何處,跑長跑的人望去都是相似的。人人都像在思考什么問題,也許什么都沒想,卻似乎聚精會神。
第五章 即便那時的我有一條長長的馬尾辮子
2005年10月3日 馬薩諸塞州劍橋
這一章,已經是十月份了。距離紐約的賽事還有一個月,必須逐漸減少“里程”。將積累的疲勞漸次消除,因為無論再跑多少距離,都于比賽無益了,反而會拖后腿。
這一章里,作者已經來到了劍橋,跑步的節奏開始慢了下來,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欣賞的心態。
比如說,眺望扎著馬尾辮子的奔跑姿態,不失為一件賞心樂事。
比如說,檢驗一名大約六十多歲的老婦人,每天穿什么衣服,也成了我每天清晨跑步時的小小樂事,
比如說,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卑鄙》,聽了一遍又一遍。
比如說,一面跑步,一面練習演講,在腦子里嘀嘀咕咕地說英語。作者說:我覺得跑步時很適合背誦演講稿之類。
第六章 已經無人敲桌子,無人扔杯子了
1996年6月23日 北海道佐呂間湖
這一章,是一篇“插作”,作者把時間從2005年回憶到了1996年,主要是講了第一次參加超級馬拉松的經歷過程,就像記錄第一次在希臘跑原始馬拉松路線一樣。
我想,作者此時再次回憶這次超級馬拉松經歷,其實,也是在為自己11月份的紐約馬拉松跑在“思想上蓄力”。
何謂超級馬拉松?
你有沒有在一天之內跑過一百公里?
而我只有過一次,從清晨一直跑到傍晚,跑完了一百公里的賽程。
作者跑超級馬拉松的一些心路歷程:
1.跑過了四十二公里,每隔十公里便設有一道關卡,如果不在規定時間內通過關卡,便失去資格;
2.雖然有努力向前的意欲,整個身體卻總也不聽調配,就好比將汽車的手閘接到了底去爬坡;
3.我不是人,是一架純粹的機器,所以什么也無須感覺,唯有向前奔跑。作者說,倘若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許就會在途中因為苦痛而崩潰。
4.我的目力所有及,充其量是前方三米左右的地面,再往前的世界便一無所知。
5.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這是原則。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想跑完這場比賽就難上加難了。
6.不必努力去“什么都不考慮”了,只需隨波逐流即可。順其自然,聽之任之,便有某種力量推動我前行。
7.我覺得所謂結束,不過是暫時告一段落,并無太大的意義,就同活著一樣。并非因為有了結束,過程才具有意義。
8.我是我,又不是我。這是一種異常沉穩而寂靜的心情。
9.“自己體內仍然有那種力量,能主動地迎擊風險,并且戰勝它!”這種安心感,也許比喜悅更為強烈。
作者說:
重要的不是同時間競賽。能胸懷何等的滿足感跑完四十二公里,能何等地享受自身,這些今后恐怕將有重大的意義。
第七章 紐約的秋日
2005年10月30日 馬薩諸塞州劍橋
這一章,主要是記錄了作者十月份在紐約的生活,也描述了作者如何面對即將比賽的心情。
作者定義了自己參加比賽的目標:
不管怎樣,能夠出場參賽,跑完全程,比什么都重要。堅持跑到終點,中途不停下來步行。再就是享受比賽。依照順序達成這三項,便是我的目標。
我手中所持有的,僅僅是經驗和本能。經驗教給我:“該做的都做了,怎么胡思亂想也于事無補,只有坐待那一天的到來 。”本能告訴我的只有一句話:“想象!”
享受賽跑!(Have a good time!),是的,馬拉松比賽,只有享受它才有意義。
這一章,作者主要還是在為自己即將來臨的紐約馬拉松比賽進行賽前的打氣。
第八章 至死都是十八歲
2006年8月26日 神奈川縣海岸的某座城市
寫這一篇文章時,已經是距作者去年參加11月份的紐約馬拉松跑又將快有1年了!
也許是作者對自己去年的成績并不滿意,成績并不盡如人意。
此時作者正在日本為今年10月份的鐵人三項比賽勤奮練習。作者記錄了如何練習鐵人三項的過程。也吸取了很多刻骨銘心的教訓。如:許多時候,要想實實在在地掌握什么,肉體的疼痛必不可缺。
那到底作者去年的馬拉松情況如何呢?
在這一章里,作者也詳細地回憶了去年跑步的過程。
作者說:
人生中,事情的發展不會那么盡遂人意。在我們人生的某個時間點,正希求一個一目了然的結論時,家門口響起的咚咚敲門聲,往往來自拿壞消息的送信人。不說“總是如此”,然而經驗之談,壞消息遠比好消息多。
對我們而言,現實是我們的老熟人,不管多么完美的A計劃,一個預備的B計劃也是大有必要的。
在這一章里,作者在練習鐵人三項時,又想起了去年不盡人意的馬拉松跑,其實是為了迎戰10月1日的鐵人三項比賽。讓自己有一個好的比賽心態。
第九章 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2006年10月1日 新X縣村上市
這一章主要是講了作者參加鐵人三項比賽的經歷。
摘抄文如下:
在肉體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上,令人沮喪的局面有時也會出現。但“痛苦”對這一運動來說,乃是前提條件般的東西。不伴隨著痛苦,還有誰來挑戰鐵人三項賽的全程馬拉松這種費時耗力的運動呢?
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這痛苦,我們才能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至少是發現一部分,才能最終認識到:生存的質量并非成績、數字和名次之類固定的東西,而是包含于行為中的流動性的東西。
第十章 在世界各地的路上
這一篇文,就是作者寫自己寫這本書的過程與想法,也是全書的結束。
作者再次說:我是想以“跑步”為媒介,對自己作為一個小說家,同時又是一個“比比皆是的人”,是如何度過這約莫四分之一世紀的,動手進行一番整理。
我認為這本書是類似“回憶錄”的東西。
村上春樹 2007年8月某日
寫到這里,我對《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全書按照我自己的節奏,就算是整理完了。這本書我讀的很快,2017年1月15日,用了大概4個小時就讀完了第一遍,用了兩個清晨就把全書內容梳理了一遍,我昨天說可能需要2-3個清晨。
接下來就是自己的讀后感了,能寫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我要準備去跑步了,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