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靜碑》,墨拓,剪裱一冊。共13開,每半開縱26cm,橫17.5cm。
此碑建于唐大歷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于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9年)毀于火,傳世拓本甚稀。未見整紙本,行數已不可考。
碑原題“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并序”,世稱“李玄靜碑”、“茅山玄靜碑”。此碑建后5年,又另立了一塊由顏真卿撰書的“有唐茅山玄靜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內容見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可與此碑相互參證。
碑文款署“秘書郎河東柳識撰,大理司直吳郡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3人皆一時俊彥。碑額失拓,然“李陽冰篆額”5字為小篆體,當出陽冰親筆。
正文行書,總體上宗法二王,兼受同代碑版名家李邕的影響。李書筆畫挺拔,字的重心下移,較之純粹的王體更能適應大字書丹上石的視覺需要。此碑風格靈動端莊,剛健、婀娜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應規中矩,后半愈寫愈放,筆畫粗壯,字勢飛動,更見神采。書者張從申當時被推為“張氏四龍”之首,大歷之后“獨步江淮間”(見朱長文《續書斷》),良有以也。
此本首尾完足,無甚損泐,字口清晰肥潤。寶熙認為“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皆定為宋拓,為歷來有名之本。冊前有王鐸、寶熙題內、外簽。冊后有沈曾植題七絕二首,寶熙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4人合觀款及朱翼盦另紙一跋。鈐“寶熙長壽”、“沈盦墨緣”等鑒藏印6方。當是寶熙舊藏轉歸朱氏者。 此碑的主要著錄有: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歐陽棐《集古錄目》、黃伯思《東觀余論》、陳思《寶刻叢編》,清李光映《觀妙齋藏金石文字考略》、嚴觀《江寧金石記》、方履篯《金石萃編補正》、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近代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李含光 (682—769)唐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師。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廟諱而改姓李,號“玄靜先生”。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一說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家世業佛。父孝威,博學好古,雅修彭聃之道,州里人稱“貞隱先生”。含光幼工篆隸,或稱過父,一聞此議,終身不書。年十八,志求道妙。神龍初(705)以清行度為道士,居龍興觀。尤精《老》、《莊》、《周易》之妙旨。開元十年(722),師事司馬承禎于王屋山得授大法靈文金記,復居蒿陽二十余年。及承禎羽化,玄宗召至朝,問及修丹事,對曰:“道德,公也;輕舉,公中之私耳,時見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詢欲則似系風”。玄宗感而異之,召居陽臺觀。歲余,以疾辭居茅山。天寶四年(745),又璽書徽至,以足疾不能任科儀。又以茅山真經秘靈多散落,再求還山居紫陽觀。賜絹、法衣、香爐等用品,并御制詩以餞行。天寶七年(748),玄宗在大同殿受箓,遙禮含光為度師,并賜衣一襲以申師資之禮。后又兩徵詣闕,皆以老辭還。乾元二年(759),顏真卿充浙江西節度,聞含光至德,潔慕玄微,專使致書。含光亦令弟子韋景昭復書,互勵超然之志。大歷四年(769)羽化。代宗贈“正議大夫”。
個人著作
著有《周易義略》三篇、《老莊學記》三篇、《本草音義》二卷、《三玄異同論》、《道學》二十卷等,皆佚。事見《茅山志》卷十一、《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等。
來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