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四季《奇葩說》上周全部結束了(“完美收官”這種官方新聞層面的褒義詞我都懶得用,也許真的是心理預期太高)。
? ? ? ? ?沒有第三季時的意猶未盡、依依不舍。這一季,從開始到結束,都讓人覺得欠點兒意思。甚至對于下一季都隱隱擔心那種如《康熙來了》般的每況愈下……
? ? ? ? ? 先說導師。明明個個單拎出來都是能獨擋一面的人物,超強配置的大卡司到一起卻有點兒尷尬。每個話題最后的導師結辯都發力了,卻不痛癢。比起高曉松和蔡康永對壘時那種或針鋒相對、或惺惺相惜,妙語連珠的幽默、毫無底線的污污污,真的差了不少。(后面我會有“人物篇”,單寫對每個導師、學員的評價)
? ? ? ? ? ? 再說辯題。本季的辯題,多為腦洞題、情景題。也就是不存在的虛幻假設。比如:奇葩村如何了、外星人如何了……然后開始辯論。這種題目不是不好,因為最后的落點還是社會和生活、是人與人的關系。但這種題目的立論點要先設置在不存在的虛構上,對于我等空間思維能力有限的普通群眾展開想象再回歸實際,路徑有點兒長。我本來反射弧就長,如果辯手再撂一個精彩觀點,他嘴比我腦子快,就會錯過共鳴點。
? ? ? ? ?我比較喜歡簡單明了的職場問題辯論、或是現實新聞事件探討。這類題目我們看時更有帶入感,也有助于自己發散思維。通常看完不僅是別人的表演,更會讓自己多些現實生活行為處事的啟迪。
? ? ? ? ? 既然《奇葩說》是網絡節目,又可以消音。自然我最喜歡的話題還是正規電視臺不能播、不敢播的奇葩話題。印象中,以前討論過:配偶出軌要不要跟小三撕X、同性戀者要不要“出柜”跟父母坦白……此類話題讓受傳統教育的父母一代看一定是瞋目結舌。而且辯手們為了效果也會頻出敏感字眼,這些都是主流正統文化所不能容忍的。但這些社會話題其實不是廣電總局禁播一下就能掩蓋住的。蓋不住還不如找個途徑來疏導,認知也會更客觀。其實,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 ? ? ?馬東說《奇葩說》是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那么下面我就說說我對辯論的看法和喜歡辯論的淵源。
? ? ? ? ? 我上中學時,正是華語辯論方興未艾的大時代。有一屆印象特別深:主席楊瀾、北大代表隊的姜豐、蔣昌建…一個個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如今姜豐是一對混血龍鳳胎的媽媽,在英國做主婦,時常有兒童教育文章發表;蔣老師已是滿頭白發的大叔,在主持《最強大腦》)
? ? ? ? ?看完他們打比賽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后來還專門買了國際大專辯論會的書、訂了一本叫《演講與口才》的雜志(類似于現在教人說話之道,都是些沒用的P理論)。那時候總想找誰辯一下,說明白個道理,好像天底下就自己能BB……中學時也在學校辯論過,還得了個最佳辯手,發了個蓋紅章的筆記本。
? ? ? ? ?長大后,明白語言上的鋒芒畢露只會讓自己看起來“咄咄逼人”。老子曾經曰過“大便鈉鹽”哈哈,罪過,是“大辨訥言”。再加上干的工作就是說話,伶牙俐齒是主持人的優勢,但不是最首要的條件。所以在生活中更要懂得給別人表達的機會,“說話”從來都沒有勝負之說。也不需要壓倒別人,彰顯自己的能耐。
? ? ? ? ?而辯論吧,從實質上看就是用哲學的思維方法來證明矛盾的普遍性,只是個看問題的角度問題,沒絕對的輸贏。所以,大概有十多年沒關注過辯論的發展。
? ? ? ? 直到去年初,因為《康熙來了》關節目,才知道蔡康永一直在內地參加一個網絡辯論節目。然后,才開始抱著隨便看看的態度開始了解《奇葩說》。
? ? ? ? 愛看《奇葩說》不是因為愛辯論,而是因為它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以下一段是引用哈)———《人民日報》在一篇贊揚節目的文章中,引述了主持人馬東對于節目的愿景:“希望這檔節目通過節目傳達年輕人的語言方式、內心世界和價值主張,并通過娛樂的形式來傳遞價值、沉淀文化”。
? ? ? ? ?而在我看來,它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別人的立場;也沒有任何一種價值觀是具有優越性的!當你開始站在道德制高點去俯瞰或評價別人,其實正是自己世界觀的狹隘。
這些也正是我看《奇葩說》最大的收獲!
以上
還有好多感想,比如節目亮點的回憶,對選手和導師的想法等等。
寫的有點兒累了,未完待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