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最新的一期《奇葩說》節目時,有一段印象特別深。
羅振宇老師在表達了觀點之后,馬東反駁說:你拿出一個“夫復何言”,就把整個的話題截止在這兒了,世界不是這樣的,就我們今天《奇葩說》拿出一個背景于新聞的話題來和大家討論,不是留下一句“夫復何言”,而是為了留下一些思考,和一個前進的空間,提升的方向。
這讓我想起了我看《奇葩說》節目的初衷。對于一個話題的討論,我們普通人往往是表達了自己的非常直接的觀點之后,限于自己的認知不足,就聊不下去了。然而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每一個辯題的答案都不可能一句話概括,而這檔能夠讓我們接觸到各種層面的認知的節目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正如馬老師所說:《奇葩說》不是留下一句“夫復何言”,而是為了留下一些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喜歡《奇葩說》節目的根本原因吧。
《奇葩說》是一場語言上的舞蹈
《奇葩說》是一個什么樣的節目呢?它一直有一個slogen,叫做:這是一場嚴肅的辯論節目。沒錯,節目里的選手們確實是在辯論,可是他們辯論起來卻一點也不嚴肅,飆飆臟話,講講污段子,還有時不時的“人身攻擊”……不過就是這個節目的可愛之處啊。
我的理解是,《奇葩說》是娛樂外表下的辯論節目。娛樂性是綜藝節目的本質,這類的節目太多,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那“辯論節目”的意義是什么呢?
從應試教育過來的學生,往往有一個通病,就是過于去追求標準答案了,比如說,看電影,就一定要去分清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做題目,就一定要去遵循標準解法。
而辯論,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沖破“標準答案”的桎梏,讓我們看到,對一個事物的理解,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你永遠無法判定哪一個答案是最正確的,都要在具體的情境下具體分析。而辯論場上,辯手們的唇槍舌劍,為你提供的多種維度,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想到了過去想不到的事兒。
《奇葩說》的可愛之處,就在于去tmd標準答案,在這里,永遠沒有一個固定解,有的只是可能性。
不得不說,對于辯論藝術的推廣,《奇葩說》功不可沒,至少于我而言,在沒看《奇葩說》之前,我是從來不會有興趣去了解辯論藝術的,也從來不會明白辯證思考的可貴。
《奇葩說》的導師蔡康永,在第二季的末尾,有一段發言令我回味。因為這段發言太過精彩,完美道出了《奇葩說》的真諦,我不忍刪減,把這一段長長的發言,完整地貼在下面:
你的立場沒有那么堅定,也沒有那么值錢,沒有什么立場是你值得報著它活一輩子到死的,你只要碰到幾個會說話的人,翻來覆去地講,你的立場不要說是三天改變,三分鐘就改變了。
所以呢,《奇葩說》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練習,不但能夠想得到別人在想什么事情,而且我們還要領先一步,能夠想象一下別人可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能培養成這個能力的話,你受惠的絕對不止在一個辯論節目而已。你不需要跟別人斗嘴,你做生意也好,你追一個女孩子、追一個男孩子也好,你只要能夠想象別人心里在想什么,你成功的機率會比別人大上80%,所以這個是《奇葩說》能給帶給大家的重要的訓練。
很多人都說,立場上辯來辯去,辯了半天也沒給一個答案,這有什么意思。我想,要去練肌肉的人去推一堵墻推不動,不表示你練肌肉這件事情不成立,你推這個墻推了一百次,你的肌肉就練出來了。腦子也是一樣的,你推不動那個真理的,因為那個真理隨時變化,你抓不到,可是你推一百次,你的腦子就變強健了,這是《奇葩說》最大的精神。
在《奇葩說》見賢思齊
我從2014年的《奇葩說》第一季開始追,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季了。這段日子,我也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轉型,也曾經歷過幾度迷茫。但每隔半年,《奇葩說》總會和我如期而至,看到節目里那些“老奇葩”們的成長,我也會受到鼓舞,整理自己繼續前行。“老奇葩”里的馬薇薇、肖驍、姜思達、董婧……甚至都已經成了我的偶像級別的人物。
從第一季到第四季,我不光看到了節目的成長,主旨、意義都在不斷升華,影響力越來越大,更看到了奇葩們的成長,看到了一個人通過堅持自己喜歡的事物,能夠到達怎么樣的高度。
就比如原來只是隨性發言,缺少邏輯的肖驍,如今也能夠條分縷析,辯手范兒十足。
當年頭戴紅花的青澀少年姜思達,第三季的時候金句頻出,一次次驚艷全場,引得黃執中稱贊,并與之一起爭奪奇葩之王。
還有,原本只是湖南的一個普通的民生記者的董婧,因為第三季里的不俗表現,從而開始了北漂生活,最近又開始承擔起了《奇葩說》第四季的導演工作。
我看到了一個個平凡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活成不一樣的煙火,這是《奇葩說》帶給我的重要的心理支撐。
而這些也只是我從節目里了解到的,我相信他們真實的生活也肯定比賽場上,精彩更多更多。
重點想再談一下馬薇薇。
在參加《奇葩說》之前,薇薇姐正在辦理離婚手續,而參加《奇葩說》,也只是為了逃離離婚的陰霾。
這段故事,《博望志》有篇報道里寫道:
對于十年前就斬獲「華語女辯手第一人」稱號,此后又繼續在辯壇上活躍了十年的馬薇薇來說,「漂亮女人該拼男人還是拼事業」、「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這種生活性辯題所需的準備,只是前一天晚上睡好覺。
登上舞臺,馬薇薇發現自己意外地適應這個環境,刀槍劍戟,一一拆解,似乎這個高智商游戲生來就是為她打造的。
于是,金句女王一炮而紅。讀到她的故事,我明白,機會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在機會來臨之前,積攢精力,并不斷打開人生的超鏈接。
第三季的海選中,有一位選手向老奇葩們下了戰書,面對新奇葩赤裸裸的“辯論不該娛樂化”的挑釁,馬薇薇據理力爭,又不失優雅地守住了自己的陣營,其中又爆出一條金句:
水可以熄滅火,水不能改變火。你認為神圣的永遠不會被玷污。而如果你認為可以被玷污,是因為它本來就不夠神圣。
那一刻,我覺得薇薇姐實在是太霸氣了。
如今,馬薇薇已經是米果文化的副董事長,和“老僵尸”們一起在北京租房,開啟了創業生涯,她在某次采訪里說:
世事無常,我們參加奇葩說,老僵尸紅了,辯論紅了,我們想做點事兒了。我并不認為辯論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技能,但是,辯證地思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我們每個人不盲從的接受訊息所必備的技能;理性的表達,在這個全民微博朋友圈,每個人都在公眾表達的時代,是我們好好說話說有內容的話,所必備的技能。
而這些,辯論里,都有。于是,我們開始創業,創業還沒成功,我覺得人生已經成功。
見賢思齊,奇葩們的追夢旅程,一次又一次地鼓舞了我前行。
撕掉虛偽假面,好好說話
作為一個主要面向中國年輕一代的網絡綜藝節目,我發現《奇葩說》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起了很多教育的角色,堪稱良心綜藝。
首先是辯題的選取上,既有一些接地氣的源于新聞的辯題:比如討論慈善捐款,老人贍養,婚禮習俗,也有一些妙趣橫生的腦洞題,比如時光機、外星人,更有一些觸及大眾敏感神經的題目,比如同性戀、婚姻7年制。
我常想,有些話題,如果《奇葩說》不去談,那還有什么地方能談呢。而且《奇葩說》這個舞臺上,不僅辯手敢于去談,而且還能夠入木三分地談,讓觀眾仿佛看到了這個話題的前世今生。
其次是導師的陣容上,高曉松、蔡康永、馬東、羅振宇、張泉靈,個個都都是人生經歷豐富,閱盡人事滄桑的導師。我花時間聽這些智者的發言,比我自己看書收獲更多。
在奇葩說的海選里,很多選手都是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導師們會給選手一些認識經驗的指導,同樣也是對屏幕外千萬個年輕人的人生箴言。
比如有一次高曉松老師就對一個勇敢追愛的女孩大晴寄語道:
人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堅持到下半場的什么時候。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么都沒干,而饒了你。
再比如,蔡康永老師,常常稱呼辯手們為小朋友,一直都在為他們提出最溫暖的建議,比如寄語飽受非議的網紅劉寶寶:任何一個19歲的小孩都不要錯過可以無憂無慮的年紀。
最后,最主要的意義,還是之前提過的,享受思辨的樂趣了。
如果要問我看“得到專欄”和看《奇葩說》,哪一個收獲更大,我想說,就像只要是一道優質的菜,無論是蒸的或是煮的,同樣味道鮮美。“得到專欄”更注重一種知識的傳授,我們從老師們高屋建瓴的上帝視角,享受學習的酣暢淋漓的快感,而《奇葩說》更是一場觀點的交鋒,你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也許在這一秒你無比認同一個觀點,但在下一秒你就會倒戈相向,比起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得到”,我覺得這個節目更是教你如何去學會思考。
最后還有一些話
《奇葩說》的海選節目《奇葩大會》,曾經來了一個選手叫做圈9,她說,我參加《奇葩說》,就是為了和大家做朋友,《奇葩說》的節目我至少二刷,《好好說話》全部買下來,我還看星辯,看大專……
聽完她話,我深有感觸,我仿佛看到了現在自己,也是在不斷的二刷三刷,做筆記,寫點評,我視那些奇葩們為偶像,學習他們的閃光點,我甚至也不止一次的向往過,會不會幾年后的某一天,我也會像圈9這樣勇敢的踏出自己的一步,去參加《奇葩說》的海選,去和偶像們同臺辯論……
以上,都是《奇葩說》對我的影響,當然言語還不能表達全部,如果你之前不是《奇葩說》的觀眾,而因為我的這篇文章,有了一點接觸這檔節目的興趣,那么我很開心;如果你已經是《奇葩說》的觀眾,看完后也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和我進行更多的交流。
總之,在復雜的世界里,依舊有那么一群人用語言來撥云見霧,激勵我內心向往愛、自由與夢想,實在是太感謝這個節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