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紹興武圣卜仲元》
卜仲元老人據我所知,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紹興武功最好的一個。當時雖年已70多歲了,但一個掃蕩腿,就能把三,四個小伙子擱倒呢。
他為人和善,熊腰虎背,雙手指骨粗粗的,青筋暴凸。夏天穿著大洞連小洞的文化衫時,胸肌和三角肌清晰可見,一看就是個練家子的角色。
文革時,因其成分不好(舊時上海灘青幫人員),是個被管制的對象,白天就戴只白袖套掃街道。
他掃地極認真,手握掃帚柄,兩腳微屈(好似擺馬步),一下一下地揮動掃帚,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他連掃地時,也在練習內功呢。
他的一手拳腳使小伙子們仰慕,大伙常跟在他屁股后想偷點拳經。但他為人低調,關子蠻緊,從不受人以柄。
休閑時他的大背頭總是梳得油光锃亮的,腳蹬一雙中統皮靴。用罾扳魚,是他晚年最大的愛好。
記得每逢汛期的傍晚,他總是在八字橋和廣寧橋中間的一帶河邊扳魚。而我也喜歡扳魚,地點有意選在卜老的旁邊,為的是向他討教武功,但他常常婉言謝絕。
有一次我請他給我露一手看看,他被我纏得沒法,就用單手提罾的方法表演給我看。只見他深吸一口氣,上前用右手握住扳罾的杠桿,左腳踏住杠頭,就輕而易舉地把罾提起來了…。 此舉,足見他的內力有多深厚了喲。
卜仲元老人曾是解放前上海某商會會長的貼身保鏢。
他曾對俺提起過,舊時上海灘行人走路,白天、晚上是不同的,各有講究。即:白天走路須走馬路邊上的人行道;而到了晚上則應該走馬路中央了。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當時上海灘聚集不少黑惡勢力,白天大都耀武揚威,橫沖直撞地行走在馬路中央。 如果這時你也去湊熱鬧走路中央,地痞流氓們稍一看你不順眼,認為你擋道,就會對你拳打腳踢一頓,然后揚長而去。所以還是少惹是非,明哲保身為妙,惹不起躲得起,還是選擇走人行道來得安全些。
而一到晚上,人行道上大多黑燈瞎火,影影綽綽,搶劫勒索的事情或許就在哪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發生。你此時走在人行道上,說不定就是自投羅網,變成他們的獵物。
此時就應該走在馬路中間,處于光亮繁華之中更有安全保障,何況當時車輛也不多。在人多眼雜的地方,歹徒也不敢恣意妄為,總會有所顧忌。
卜仲元老人還說,倘若你是個道上的人,萬一遭到仇家的追殺,走在馬路中央,路面寬廣,視線開闊,你要么可以施展拳腳殺開一條血路,要么可以眼疾手快東奔西逃,總要多一點勝算哩。
以上兩種走路法,在舊時的上海灘真可謂生活哲學??!
《私人訂制酒,休閑好去處》
近日,和友人閑逛銀泰城,在2號門傍偶見一裝潢考究,掛著《會稽山1743,私人定制黃酒》招牌的門店。
出于好奇,逐推門而入。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富麗堂皇的營業場所,環境優雅,布置得體。和馬路上的熱鬧情景相比,這里安靜得出奇,給人以躲進店內成一統的感覺。
這鬧中取靜的環境,頓時人喜歡上了這里。
和店員聊天得知,這是一家會稽山黃酒集團公司旗下的以私人定制黃酒為主,兼營雞尾酒和蛋糕的訂制及茶吧的多功能場所。經營理念就是為了開拓市場,通過定制酒的品嘗,從而提高紹興黃酒對外的知名度。
其制作流程是: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任選一款黃酒(元紅,加飯,香雪,善釀)和盛酒的玻璃瓶,然后在酒標上寫上具有個性的祝福語等,簽上名交給店員即可。
聽了店員的介紹,我來了興致,當場選了一款加飯酒和一只扁瓶,在手機上打出一行個性簽名。經過店員10來分鐘時間的操作,一瓶黃酒出爐了,裝上禮袋和盒子,一款包裝精美的私人定制酒就到了我的手上。
看著自己的簽名語赫然打印在酒標上,讓我滿心喜歡,愛不釋手。
定制酒不但裝飾精美,好似一件藝術品,而且價格適中,一瓶酒60元錢還不到呢,實屬送給親朋好友的首選禮品。
噢,忘了告訴你,店內還可以定制一款雞尾酒,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來這邊坐坐,一邊品酒,一邊看書學習,靜靜地享受品酒閱讀的慢時光。沉醉在這怡人的氛圍中,頓覺整個人身心舒暢開來…。
設計巧妙的場所,同時還適用于團體搞活動。
比如聯誼會,讀書會,小型文藝演唱會等等都可作場地之用。
選擇此處作為休閑消遣的場所,是個很不錯的主意呢。
有詩曰:
會稽老酒甲天下,
稽山鑒水資源富。
山青水秀美如畫,
私人定制黃酒好。
人無我有前景廣,
定制作品顯個性。
制作工藝亦精美,
酒中新寵眾欣賞。
真材實料不欺客,
好酒美味人皆贊。
首字連讀:會稽山私人定制酒真好。
《我所親歷的武斗場面》
那是文革后期,1975年的某一天吧。
當時我初中畢業后在東街口的縣電信局做小工,親眼目睹了發生在對面“真神堂”一場規模不大不小的武斗場面。
這天上午,由縣機械實驗廠的匯報團(前身為:紹革司)聯合紹興化肥廠的同派人員,頭戴藤帽,肩扛鐵管,數百人排著隊伍,喊著“打倒工糾隊,砸爛工糾隊”的口號,聲勢浩蕩地包圍了由上訪團(前身為:紹聯總)組建的縣工人糾察隊的駐地:真神堂。
當時,工糾隊的高音喇叭不斷重復喊話,大意為:紹興縣工人糾察隊,是經縣委批準的革命群眾專政組織,現在有一小撮階級敵人,包圍了我們工糾隊的駐地,企圖沖擊革命機關,請廣大群眾擦亮眼睛,不要被其蒙騙,上當參與……
而匯報團的隊伍不為所動,頂著從真神堂頂樓不斷砸下來的紅磚塊,避開正大門,沖入旁邊的縣人民醫院內。因為緊鄰真神堂的隔壁,剛好是縣醫院的廁所,也是磚塊砸不到的死角。匯報團的隊員們就在廁所內用撬桿和鐵錘狠砸墻壁,企圖打開一個窟窿,沖擊進去……
因為墻壁太厚,進度緩慢,于是有人提議去紹化廠拿炸藥雷管來進行爆破攻擊!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工糾隊見情勢緊迫,唯恐被匯報團攻入引發一場廝殺。工糾隊除了不斷地從樓上砸下磚塊,石灰包外,還點燃了二踢腳炮仗扔向下面匯報團的隊伍。
當時,高音喇叭聲、砸墻聲、匯報團的口號聲和炮仗爆炸所產生的彌漫硝煙,使現場一片混亂。
隨著炮仗的爆炸聲,還混雜著清脆的槍聲!
工糾隊以炮仗聲為掩護,冷不丁向下面的人群開了槍。
當場就有人腳背中槍,鮮血直流。受傷者有的說是匯報團的成員,有的說是看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后來,匯報團久攻不下,去紹化廠拿雷管炸藥的人也遲遲不到。但是另一陣營的工糾隊通過電話,向紹鋼廠、漓渚鐵礦求援的大批人馬則快要殺到現場了!
得知這一消息后,匯報團的指揮者見勢不妙,為避免被對方前后夾擊而吃虧,下令撤回隊伍。
一場還沒有正面交鋒的武斗就這樣倉促劃上了句號。
事后,我特地去醫院廁所看了一下,緊挨真神堂的一面墻壁,已被匯報團的成員用大錘和撬桿硬是砸開了一個一米見方的口子,可見當時的情況真是十分的兇險。
不是嗎?口子已砸開,工糾隊里面肯定是嚴陣以待,匯報團先頭沖進去的成員免不了被工糾隊的人一陣亂棒而打,其場面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幸好老天有眼,冥冥之中,把這場血腥的武斗消停在萌芽狀態之中。
這是我在文革時期,親眼所見的第一場武斗場面,也是唯一的一次武斗,但愿永遠是最后的一次武斗。
《樹堅強》
文/謝萬祥
咬定圍墻不放松,
立根原在壁縫中。
千磨萬擊越堅韌,
沖破束縛展雄風。
一粒不知名的種子,被鳥兒叼著不幸掉落在小區一堵墻壁的縫隙里。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黑暗的壁縫內,雖然缺少陽光和空氣,但堅強的種子漸漸地發芽生根,幼小的樹苗頑強地上竄下伸,與惡劣的生長環境不屈地抗爭著…
數年之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光禿禿的圍墻上面露出了嫩綠的新枝。
新枝在陽光照射,雨水滋潤下,不斷地往上生長,終于長成了一株枝葉繁茂的小樹。
當人們還在為小樹的根系生長在密封的墻壁縫內擔心時,茁壯成長的小樹卻擠破圍墻壁,裸露出了發達的樹根。
啊,多么不可思議的景象:在暗無天日的墻縫內,一粒微不足道的種子,從發芽到長成小樹,到沖破墻壁,不知道要忍受幾多磨難,幾多痛苦…
頑強的樹兒,最終還是戰勝了密封的圍墻壁,奇跡般地破墻而出,向世人展示了樹木堅強不屈的風骨。
樹木尚有如此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那作為人類的我們,是否該從這則故事中受到啟發: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境坎坷時,是知難而上勇往直前,還是畏葸不前向逆境屈服?
這株百折不撓沖破圍墻的樹堅強給了我們很好的回答。
《開門見河的日子,真好》
我家門前那條河,已經伴我走過了60個春秋。這條小河,帶給我兒時的甜蜜回憶,我無法忘卻它,更無法割舍它。我不羨慕高樓大廈的富麗堂皇,只想蝸居在這河邊的寒舍。因為,開門見河的日子,真好!
我家門前的這條小河,就是紹興八字橋下的稽山河。這條河,南起東郭門,西北流經會源橋北上,穿東雙橋、八字橋,至廣寧橋西折,過長橋,向北出宋梅橋與蕭山街河匯合,全長2300米,為城東部主干河道。
童年時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悠然地游動著,沿河的居民淘米洗菜都是在河中進行。一到夏天的傍晚,小伙伴們打著赤膊,穿著“牛頭水”褲(年紀小一點的,甚至赤身裸體),一個個撲通撲通地跳進河里,在水中盡情地戲耍打鬧著。我也是在這條小河里學會游泳的。
門前的小河有數不盡的回憶,船兒在水中來來往往。一到傍晚,總有三四條漁船劃到八字橋河沿一帶,吆喝著賣魚賣蝦。
有時候,母親會提著一只竹籃(先把竹籃在水中浸一下,這樣過秤時就不會吃虧了),買些魚蝦來改善一下家中的下飯小菜。平常的時候,也有賣大菱的,賣西瓜的,船??吭诎俗謽蚰_一帶,任附近的居民們選購。
炎熱的夏天,因為當時還沒有電扇,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在傍晚時分,把飯桌擺到河岸邊,一家人享受著岸邊吹來的徐徐涼風,圍著桌子吃著晚飯。
晚飯后,因為沒有電扇和冰箱,進屋根本無法睡覺,所以沿河居民都在河邊乘涼,有的打著蒲扇獨自一人閉目養神,有的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談古論今地講著“大頭天話”。
酷暑難消的夜晚,人們往往要在河邊坐到后半夜溫度降下來了,才回屋睡覺。當然,也有幾個特別怕熱的人,因為無法入睡,就會拿兩條長凳子,鋪上幾塊木板,在河邊搭一個簡易的床過夜。
有幾次,我也是這樣過通宵的。夜深人靜的時候,人睡在木板上,仰望著滿天的繁星,河中吹來徐徐的涼風,使人心曠神怡,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夢鄉。
在我的記憶中,一共有三四次在汛期的時候,河水漲到了岸邊(俗稱“漲大水”)。甚至有一次,漲上的河水高出地面有1米多,家家戶戶都進了水,破舊的木家具在屋子里漂來漂去,就連魚兒也來湊熱鬧,可以在家中捕魚了。
過些日子河水淺了,露出了岸邊,這時的沿河居民就忙著捕魚。有的用罾(一種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魚網)扳,有的用網撒。最有趣的事,要數對岸大我5歲的寶根,他拿一支竹竿用線把兩條活的白條魚扎住作為誘餌,在水中來回劃動著,其他同類的魚兒見到后,就會追隨在一起。這樣,他就可以用網兜把魚兒網住了。只一會兒工夫,就有數十條落網了。
大水過后,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十幾艘漁船首尾相連,漁民們帶著馴化好的鸕鶿來捕魚。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一聲哨響,鸕鶿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鸕鶿一會兒鉆進水中,一會浮出水面,飛快地向前行進著。由于戴著脖套,鸕鶿捕到大點兒的魚卻無法吞咽下去,只好叼著魚返回船邊。主人把魚拿下后,鸕鶿又再次下水去捕魚。在遇到大魚時,幾只鸕鶿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魚結束后,主人摘下鸕鶿的脖套,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可惜的是,這樣的景象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在我家門口拍電影的場景。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不要說看拍電影了,就是能看上一場電影也是一件幸福而快樂的事。記得當時魯迅小說題材的電影《藥》和《阿q正傳》等多個鏡頭,都是在八字橋河岸一帶拍的。
當開拍的時候四面八方的人群都涌到了八字橋,把河岸兩邊擠了個水泄不通,攝制組不得不請來一批警察到現場來維護秩序。攝制組拍了三天,人們圍觀了三天,熱情之高至今仍令人難以忘懷……
除了鸕鶿捕魚,還有一種場景也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了。那個時候的陸上交通還不發達,公路都通不到附近的鄉村,所以短途的運輸就全靠水運了。我家的多數親屬都在上虞道墟,如果要去做客,就得乘坐埠船前往。記得每次去做客的時候,天剛拂曉,母親就會把我們兄弟幾個從睡夢中叫醒,然后一起趕到不遠處的廣寧橋邊,在橋洞中等待著由長橋船碼頭劃出來的到道墟的埠船。
上船后,乘客分兩排坐均勻,以保持船的平衡性。埠船上,一般有五六個船老大搖櫓,等船兒劃至東湖附近的古纖道,就分一半人出去拉纖。這時,埠船的前進速度就會加快許多。人在船上,看著兩岸的風景緩緩地移向船后,水拍打著船兒,濺起淺淺的浪花,搖櫓發出的咯吱咯吱聲動聽悅耳?;貞浧甬斈曜母杏X,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后來,隨著公路運輸的發展,汽車成了主角,埠船才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泥地,用不著拖地。當時的生活水平也不高,普通老百姓一日三餐能填飽肚子算是不錯的了。所以,那時候的河水是很干凈的,因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扔。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籃子豐富了,住房也裝修得富麗堂皇,家家都鋪上地磚或是木地板,于是就有了在河里洗拖把的現象,向河中亂扔果皮和飲料瓶的陋習也隨之而生。一時間,河水漂浮著生活垃圾,清清的河水變成了黑水臭水,河里再也見不到魚兒的影子了。
可喜的是,當今的政府部門為民辦實事,前段時間把河水抽干,清理了淤泥。最近,又提出“五水共治”的決策部署,老百姓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都自覺地維護著河道的清潔,河水漸漸地又變清了。相信,不久的將來,記憶中的那條清澈的小河,魚兒在河中悠然地擺著尾巴游著的情景,又會再現在我的眼前。
年近花甲,我望著門前的這條小河常常會生起更多回憶和眷戀,閑時為她作了兩首詩。
有詩曰:
? ? ? ? ? ? ? ? ?
《一》
世界遺產八字橋,
粉墻黛瓦立兩岸。
橋古景新總相宜,
歷史街區展風貌。
《二》
我家門前一條河,
河水清清魚悠游。
小橋流水好人家,
喜居寶地樂開懷。
《我的讀書寫作之路》
我們這一代人,可謂是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剛上小學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當時學校幾乎不上課,而是大搞斗批改,學工、學農、學軍什么的。
而且學校除了《語文》、《算術》兩本教課書之外,根本沒有什么課外讀物。
我清楚地記得,我讀的第一本課外讀物是當時風靡全國的革命現代樣板戲,京劇《紅燈記》的劇本,且還是向同學借的呢。自己家里溫飽都成問題,哪有閑錢購買。
那時我還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劇本中有許多字不認識,但這不妨礙我閱讀的熱情。劇本中的臺詞和對劇情發展的描寫,深深地吸引了我,幼小的心靈被李玉和一家的英雄壯舉所震撼,內心激動澎湃,恨不得和書中的抗日英雄一起殺敵打鬼子。
自從看了此劇本之后,我就一發不可收,先后又看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樣板戲劇本,同時,還想方設法向別人借其他書籍看。但當時除了紅寶書《毛主席語錄》和《老三篇》外,其他都是屬于封、資、修的禁書,根本無書可借閱。
萬幸的是當時我大姐有個同學,父母都是中學老師,家中藏有大量書籍,于是我就向他借閱。但他一次只肯借一本于我,得看完后再去調換。
就這樣,我從他那里先后閱讀了《戰斗的青春》、《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破曉記》、《烈火金剛》、《苦菜花》等革命戰斗故事書籍。
此后,我還陸續向別人借閱了有關言情、推理、生活等方面的書籍。我如饑餓者撲在面包上似地,饑渴地閱讀著,努力吸收著書中的知識養分。
正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才開拓了自己的知識面,漸漸地也萌生了想自己寫些東西的念頭。
但由于自己是個文革時期的初中生,是被耽誤了的一代,也是建國以來教育質量最差的一輩。
當時所學的知識,只相當于現在小學三年級的水平。
記得剛初中畢業那會兒,母親叫我寫封家書,我還寫不像樣呢,所以自己在寫作的道路上,遇到了許多的困難。
有時想到了一句成語,卻無論如何寫不出來,浪費了不少時間后,只得以相近的成語來代替,但這對文章中的意思表達,沒有原成語來得恰到好處。
同時自己所掌握的詞匯不夠豐富,又沒有學過拼音,不能像人家那樣隨心所欲地駕馭文字,有時需絞盡腦汁才想出所要寫的字來。
寫作的道路上雖如此艱辛,但我還是努力堅持著,樂此不疲地爬著格子。
有付出總有回報,我清楚地記得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登在自己工作的單位,浙江環宇建設集團公司內刊《建設者》的報紙上,題目是《義務修車人》,講述了公司內有個年輕小伙子,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利用業余時間義務為職工修理自行車以及公司內部的三輪車,手拉車等。
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字,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此后我除了在公司內刊上不斷發表文章外,還試著向紹興晚報,錢江晚報投稿。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報也陸續刊出了我的文章,并以通訊員署名。雖說只有數百字,登在報上像塊豆腐干似的不起眼,但我也感到莫大的欣慰,畢竟是自己燒了不少腦細胞所獲得的成果呢。
自從有了微信后,我從紙媒轉向了網絡平臺,有短文發表在《中國風文學網》、《浙江作文園地》、《夜聽白話》等微信公眾號上。真可謂:辛苦耕耘出佳作,持之以恒定有益。
我能取得這些成績,除了自己的不斷努力外,也得益于其他老師對我的幫助和厚愛。特別要感謝趙小良老師把我邀入了他的文友交流群,此群匯聚了紹興的許多作家和詩人。看著各位老師發在群上的美文佳詩,沉浸其中,使我受益匪淺,文采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現在我除了沒有涉足小說和古體詩外,來了靈感什么都寫,散文、藏頭(打油)詩、時評文章等等。雖登不上大雅之堂,卻也自得其樂,使晚年的退休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