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傲雪如梅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個北方小山村。
記憶中天空是湛藍的,小溪的水是清澈見底的。最溫馨的畫面是晴朗的夜晚,偎依在媽媽溫暖的懷抱里,一邊數著天上的一顆顆星星,一邊聽爸爸講故事。
但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由于物資匱乏,商品短缺,生在農村的我,在小時候吃過不少苦。
那個年代在農村非常貧窮,我兒時記憶中的零食是蘋果片干或者梨片干(秋天大人從自家樹上結的蘋果、梨收回來。不讓我們來吃。然后洗干凈用刀切片,放在筐子里或者在平房頂曬干,收藏起來等到冬天沒有食物吃的情況下才拿出一點點來給我們解解饞,也不是誰家都會有這樣的零食),還有能吃到的零食是小紅蘿卜干和小紅薯干。
小時候最美味的零食要數,在那槐花盛開的季節,從樹上采摘的新鮮槐花吃了,現在回憶起來,還能感受到槐花的清香味。
關于主食。那個年代每天的主食主要是小米、紅薯、玉米和土豆(大米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從來沒有吃過)。
面食也是不常吃,白面是細糧也是奢侈品,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憑票買幾斤用來包餃子吃。
雞蛋在70年代對農民來說也是奢侈品。
自己家里養的幾只老母雞,生的雞蛋,父母親舍不得拿來給孩子們吃。
因為雞蛋是家里唯一可以拿到供銷社,換到錢的東西。
什么時候可以吃上一個雞蛋,只有家里,哪個孩子在過生日的那一天,媽媽才會煮上一個雞蛋給過生日的那個孩子吃,其他的幾個孩子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吃。
豆腐是除了雞蛋,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豆腐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是奢侈品。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
每個村都有一個豆腐坊,但是豆腐坊是屬于大隊的。豆腐只有在逢年過節和接待下鄉干部的時候才會做豆腐。平常的老百姓家里一年也吃不到幾次豆腐。
我的童年,那時候物質匱發,商品短缺是憑票供應的年代。
關于豬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拿上肉票才能去供應的地方,按肉票的斤數賣給你。
記得有一年冬天的臘月,快過年啦,
爸爸把從縣城里排隊買回來的,二斤供應豬肉順手給了媽媽,讓媽媽千萬放好,別讓貓給偷吃了,那時候的農村野貓特別多,如果讓野貓聞到肉的腥味會把肉偷吃掉。
70年代的二斤豬肉,對全家人來說,是一年盼望好久,才能吃到的唯一的一次肉。因為媽媽知道這二斤豬肉的珍貴。
媽媽怕野貓把肉偷吃了, 就用塑料袋包了好幾層,放在院子里,一個盛米糠的大缸里(米糠就是谷子的皮)最后還在大缸的上面蓋上厚厚的缸蓋。
媽媽把肉放好后放心了。
過了好幾天,到臘月二十八這天的中午了。爸爸問媽媽要那二斤豬肉。
就這二斤豬肉。先把肥的肉,切小丁,用來煉油,煉完豬油后把浮在上面的油渣,用笊籬撈出來。準備用撈出來的油渣剁餡拌白菜和餡過年包餃子。最后把煉好的豬大油放在瑭瓷盆里放起來,等在正月里炒飯吃。
媽媽費力的把大缸蓋的缸蓋掀下來。從放著米糠的大缸中把肉拿出來。給了爸爸讓爸爸給我們用肉煉油,然后準備拌餃子餡,等大年三十晚上包餃子吃。
爸爸接過那二斤豬肉。打開用塑袋包得很嚴實著的肉,聞到一股嗖味。發現豬肉有點變質。
當時的爸爸也沒多說什么,進廚房用舀水瓢,舀水來準備清洗變質的豬肉。
可是一看水缸里沒有水,那天就我一個人在家,爸爸媽媽上午忙搬石頭,準備趁冬天閑磊個豬窩,明年養頭豬增加家里的收入。
爸爸本來舀水洗清洗肉,一看缸里沒水這時爸爸火冒三丈的從廚房里沖出來!
大聲的喊道:“二閨女,你今天在家就知道玩啦,水缸里沒水,你也不知道去水井挑點水,把水缸盛滿。
這時爸爸狠狠的扇了我一巴掌,媽媽看見爸爸在打我,就沖過來護我。
說那二斤豬肉變質了,怨我,你打孩子干什么,是我無知,本來塑料袋不透氣,我又包的嚴實,放在發暖的米糠缸里。
爸爸和媽媽就在院子里扭打起來了。
過去在農村,村里人愛管閑事,聽到我們家院子里有打罵的聲音,都跑過來看熱鬧。
當時年幼的我,拉著媽媽的衣襟。哭喊著,讓媽媽和爸爸別在打罵了。
媽媽看著我哭紅了的臉 ,小手凍的紅紅的,被爸爸打了一巴掌的臉上有一道道手痕印,心疼的把我拉回到屋子里。
給我穿上了厚一點的衣服,領著我要回娘家,記得當時我感到委屈極了,就跟我媽媽,準備去我外婆家里告狀。
媽媽領著我走了,當時爸爸也沒有追出來。
媽媽領著我離開了我家,走出了好遠的一段路。
后來是村子里的人告訴了我叔叔,我叔叔把我和媽媽勸回了家。
回到家里后爸爸自知理虧,早已把水缸挑滿了水。自己一個人仔細地清洗那塊豬肉,后來爸爸把肉煮熟后,用熟肉剁餡,媽媽也就沒有在多說什么,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過年了。
因為二斤豬肉,爸爸曾經還打過一巴掌。我一生中爸爸只打過我那一次。
現在我知道了在那個年代,二斤豬肉的分量。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