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拿破侖頭疼的他,成名立威離不開那些套路與誠意

眾所周知,拿破侖·波拿巴是歐洲著名戰神,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相當厲害的人物。然而,遇上了英國白旗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閣下,拿破侖也是相當頭疼!

那么,納爾遜究竟是何方神圣?小小一個子爵,怎么就讓堂堂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也無奈了呢?


少年即入海軍 舅父一路提攜

1758年9月29日,納爾遜出生在英國諾福克郡伯納姆索埔村的堂區牧師寓所,父親埃德蒙·納爾遜為當地的堂區牧師,母親凱瑟琳·索克令是西敏榮譽領俸牧師莫里斯·索克令博士。凱瑟琳·索克令家族勢力顯赫,她是英國首相羅伯特·沃波爾爵士的侄外孫女,也是輝格黨政治家第二代奧福德勛爵(后晉為第一代奧福德伯爵)的表妹。第二代奧福德勛爵同時還是納爾遜的教父,所以納爾遜的名字用的就是教父的教名“霍雷肖”,全名霍雷肖·納爾遜。

納爾遜幼年時入讀位于諾維奇的英皇愛德華六世文法學校,后來又轉到北沃爾沙姆的約翰·帕斯頓爵士學校繼續學業。

1770年秋天,英國與西班牙為了福克蘭群島上的埃格蒙特港產生了一場嚴重的外交糾紛,福克蘭危機爆發。為防范與西班牙爆發海戰,英國海軍受命動員,納爾遜任職海軍的舅父、海軍上校莫里斯·索克令奉命指揮停泊于查塔姆港、擁有64門炮的三等戰艦HMS合理號,準備隨時奉召出征。12歲的納爾遜決定中途輟學,趁此機會加入海軍。舅父索克令是他海軍生涯中最關鍵的貴人。

在舅父索克令的鼓勵和支持下,納爾遜得到了很多出海訓練的機會,甚至參與過北極探險,獲得了扎實的海上技能和冰海航行的經驗。

1777年4月,在舅父索克令擔任主考官的情況下,納爾遜順利通過了海軍上尉考試,并在考試翌日獲任為海軍少尉。

1778年10月,索克令去世,納爾遜對舅父的死非常痛心。經過舅父生前的提攜,納爾遜已經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而又能干的年輕軍官,并憑借自身的才華,引來上司的賞識。

1779年6月,納爾遜獲擢升為海軍上校,并被委任為巡防艦HMS欣欽布魯克號的船長,當時年僅21歲。這時,納爾遜參與到了美國獨立戰爭中,并在首次海戰中獲得小勝。


結識未來國王 孤立將軍解困

1782年11月,時任巡防艦HMS阿爾伯馬爾號的艦長的納爾遜抵達紐約,并在當地結識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之子、威廉·亨利王子(后繼位為英國國王威廉四世),這位生性粗獷豪爽與直率的王子與納爾遜一見如故,兩人后來成為畢生好友。

1784年3月,時任HMS北風神號指揮的納爾遜,前往背風群島,但由于對執行封鎖美國的政策意見不一,他與上司西印度群島英軍總司令理查·休斯爵士,和安提瓜總督托馬斯·謝萊爵士發生不快,后來又有美國商人入稟法院,狀告納爾遜非法扣查船只,要求對他處以監禁刑罰。訴訟期間,納爾遜還被禁止上岸,結果只好一直待在北風神號上等待判決。

盡管如此,納爾遜仍然在訴訟期間到訪尼維斯島,并在1785年春天邂逅守寡少婦法蘭西斯·尼斯貝,兩人相識一段時間后決定訂婚。

1786年11月,納爾遜的好友威廉·亨利王子到訪背風群島,這時已成為巡防艦海軍上校的威廉·亨利堅持指定要納爾遜帶他在群島一帶游歷,同時法院裁定他罪名不成立,這才打破他在群島的孤立地位。

1787年3月11日,納爾遜和法蘭西斯在威廉·亨利王子的見證下結婚。隨后夫妻二人返回英國,由于之前與海軍方面的種種不快,納爾遜在家賦閑5年之久。


作戰勇猛靈活 失去右眼右臂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歐洲局勢日益不穩,才使得納爾遜東山再起。1793年1月,海軍部委派納爾遜指揮停泊于查塔姆港、擁有64門炮的HMS阿伽門農號。2月1日,法國正式向英國宣戰,英國加入第一次反法同盟。10月22日駛至薩丁尼亞對開海域時,納爾遜遇上一支由法國巡防艦組成的分遣艦隊。納爾遜的阿伽門農號一度與擁有40門炮的法艦墨爾波墨涅號互相開火,但納爾遜一方寡不敵眾,最后在其他英艦協助下逃出。

1794年7月12日,納爾遜在戰事中被敵軍投擲的亂石擊中臉部,造成右眼永久失明。

1795年3月,駐扎于土倫的17艘法國戰列艦組成艦隊,試圖突破英方防線,及重奪科西嘉島。當時署理地中海艦隊總司令一職的海軍中將威廉·霍特漢姆聞訊后,立即派出手下15艘戰列艦出擊攔截,而其中一艘更是從法軍手上俘獲的。后在3月13日及3月14日的戰事中,英方再從敗逃的法軍中奪得兩艘戰艦。在連場戰事中,納爾遜指揮的阿伽門農號多番乘勝追擊,直擊法軍,成為英方致勝原因之一。但納爾遜和上司威廉·霍特漢姆不對付,納爾遜嫌他太保守,霍特漢姆怪他冒進,雙方都不愉快。

1796年1月,約翰·查維斯爵士接任地中海艦隊總司令,納爾遜旋即獲得查維斯的信任及重用。4月,查維斯擢升納爾遜為海軍準將,6月他再獲任命指揮擁有74門炮的HMS上校號。8月,查維斯更破格任命納爾遜為署理海軍少將。

12月15日,納爾遜帶領兩艘巡防艦出發,拯救孤守厄爾巴島的艾略特等人,在途中遇上兩艘西班牙巡防艦,經過激戰后,納爾遜指揮的HMS米內娃號俘獲對方的圣撒比納號及該船船長唐·雅各布·斯圖爾特。12月25日,納爾遜終于抵達厄爾巴島的費拉約港,接走艾略特及其他海軍物資。

1797年2月14日早上,英方在大霧中偵測得西班牙艦隊出沒于圣文生角以西約25英里海域,一直守候的英方艦隊隨即出擊,史稱圣文生角戰役。此戰中,納爾遜作戰靈活、勇猛,在自己麾下的上校號被對方幾艘戰艦圍攻、損毀不堪之際,納爾遜遂趁機會率一隊人馬跳上敵方的圣尼古拉斯號,與敵軍貼身肉搏。沒多久,納爾遜再率部下成功闖上敵方的圣約瑟夫號甲板,進行新一輪的血腥搏斗,最后納爾遜重創圣約瑟夫號艦長,兩艦唯有投降。圣文生戰役持續至日落時方告結束,最終以西班牙徹底戰敗告終,而英方更從西班牙手上俘獲四艘艦只。

盡管英軍在圣文生角戰役勝出,應歸功于整體團隊合作無間,但納爾遜在戰事中當機立斷,配合總司令的謀略,離隊往敵軍直沖、以及身先士卒,先后登上兩艘未投降的敵艦進行埋身肉搏,實屬英國史無前例。一時間,納爾遜成為了全國上下熱烈追捧的英雄人物,深受國民愛戴。查維斯一行人凱旋返國后,隨即獲得英廷封賞,其中總司令查維斯獲封世襲伯爵,成為圣文生伯爵,納爾遜則再獲勛KB勛銜。

1797年6月,納爾遜調任HMS忒修斯號指揮。7月22日,納爾遜三度率兵出擊。試圖登陸圣克魯斯,但由于防波堤上的100名守軍訓練有素,再加上水流急湍,英軍難以登岸,最后只有納爾遜等小部份人成功登陸。納爾遜一上岸,就被敵人傷及右臂,幸虧被部下及時救出。可傷勢太重,納爾遜只好在忒修斯號艦上接受手術,切除整條右臂。

身心俱疲的納爾遜在戰事后回國休養,不過失去右臂的他仍然是民眾心目中的英雄,他在圣克魯斯的軍事失誤則被認為是其他人的過失。這種氛圍很快使納爾遜重新振作起來,但他失去右臂的痛楚,卻一直到同年11月拆去結扎線后才舒緩下來。


遇上勁敵拿破侖 一戰改變世界歷史

1798年,納爾遜獲準擔任地中海分艦隊司令。5月21日,納爾遜的船隊在薩丁尼亞對開海域遇上風暴,旗艦HMS先鋒號桅桿被強風完全吹斷,先鋒號唯有被拖到薩丁尼亞一帶海岸搶修。而就在船隊出現事故前一天,拿破侖·波拿巴將軍率領大規模艦隊由法國土倫出發,雖然曾駛經薩丁尼亞海域,但納爾遜的先鋒號正在岸邊修理,所以沒有發現法軍行蹤。

直到7月28日,納爾遜才獲得確實情報,指法軍正在埃及,他才再次前往亞歷山大港,在8月1日正午時份駛至亞歷山大港對出,觀察得港內泊滿法國運輸船,但卻沒有法艦蹤跡。納爾遜肯定如果法艦沒有泊在亞歷山大港,就應該停靠在亞歷山大港以北10英里的阿布吉爾灣。到下午時份,英艦在阿布吉爾灣發現一直追尋的法國艦隊,當時正以一字排開下錨,靠著灣岸停泊。于是,雙方于當晚爆發海戰。雖然當時拿破侖指揮法軍在陸地上奪取了全盤勝利,但法國艦隊卻在海戰中被納爾遜摧毀,陸上部隊被困在埃及。納爾遜因功被英王加封為男爵。

1799年8月,拿破侖決定立刻秘密趕回巴黎,他機智的避開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艦隊,兩個月后回到了法國,并被當成“救星”來歡迎。獲得眾人擁戴和支持的拿破侖成功結束了法國大革命以來各種恐怖局面輪番交替的形勢,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

1804年11月6日,拿破侖加冕稱帝,從此成為“法國人的皇帝”。

1800年底,沙皇俄國、瑞典和丹麥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共同對付英國。為瓦解它們,1801年4月2日,納爾遜率一支分艦隊向丹麥艦隊發起進攻。戰斗初期,由于丹麥艦隊有組織的抵抗,英軍受到重創,但納爾遜不予理睬,繼續進攻,在英國戰艦的猛烈打擊下,丹麥艦隊損失慘重,被迫投降。納爾遜乘勝追擊,將瑞典艦隊和俄國艦隊也趕跑。徹底摧毀了三國同盟。納爾遜因功被受予子爵,并升任波羅的海艦隊司令。

1803年5月,納爾遜出任地中海艦隊司令,以對付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

拿破侖一直想解除英國海軍對法國海岸的封鎖,并一舉擊潰英國海軍,攻占英國本土。但1805年10月19日,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駛離西班牙加的斯港,企圖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侖在意大利的軍事行動時,被早已守候在加的斯以西的特拉法爾加海域、納爾遜指揮的英國艦隊逮了個正著。

1805年10月21日,雙方打響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納爾遜麾下的英國艦隊有27艘戰艦,法國海軍中將維爾納夫麾下的法、西聯合艦隊則有33艘戰艦。雙方旗鼓相當,都憋足了勁兒。試圖一舉將對方的海上力量擊潰,從而橫行歐洲大陸,進一步改變世界格局。

早上6時20分,納爾遜下達戰斗指令,英國艦隊迅速投入緊張狀態;與此同時,他的對手,法、西聯合艦隊司令維爾納夫卻下令艦隊180度轉向,以便于己方能夠在戰爭失利時,隨時撤入西班牙的加的斯港躲避。維爾納夫這一未戰先衰的舉動,不僅嚴重影響士氣,而且造成聯合艦隊的隊形混亂。

納爾遜抓住時機發起進攻,指揮英國艦隊成功將法、西聯合艦隊分隔包圍,勝敗已成定局。但在甲板上指揮作戰的納爾遜,卻在殘酷的接舷戰中,不幸被法艦“敬畏”號上的狙擊手擊中,身負重傷。

經過十個多小時的血戰后,下午4時30分,法、西聯合艦隊旗艦“布桑托爾”降下了指揮旗,聯合艦隊司令維爾納夫正式投降。此時,躺在英艦“勝利”號船艙內的納爾遜已經血流滿地、奄奄一息。當得知自己獲勝的消息后,他終于閉上了雙眼,年僅47歲。“勝利”號上所有火炮隨即進行了一次齊射,以緬懷這位英國最偉大的海軍將領。

1806年1月9日,納爾遜的靈柩到達圣保羅大教堂后,教堂內舉行長達四小時的葬禮,最后長眠于教堂內一個地下石棺,位置正好在教堂圓穹的正下方。

納爾遜死時并沒有留下子嗣,因此他的子爵爵位及在1798年冊封的男爵爵位,在他死后即告斷絕。不過,納爾遜在1801年另一個獲封的男爵爵位、以及兩西西里的勃朗特公爵爵位,則由他的胞兄威廉·納爾遜牧師繼承,是為第二代納爾遜勛爵及第二代勃朗特公爵。在納爾遜身后不久,英國政府為答謝其生前貢獻,又于1805年11月25日向其胞兄授子爵及伯爵爵位,使他進而成為第一代納爾遜伯爵。

悅史君點評:在長達35年的海軍生涯中,納爾遜大部分時間漂泊在大洋上,身經大小戰斗不下百余次。他作戰英勇頑強,在軍事上敢于破除舊教條,突破傳統的戰略戰術原則,善于在戰斗中發揮獨創和主動精神,形成獨特的“納爾遜風格”。雖然他的起點離不開親戚的提攜,有點英國貴族子弟成名的套路;但后期的成就,卻是靠自身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干,顯示的還是滿滿的誠意。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納爾遜位列第9位。

悅史君認為,雖然BBC對我國的很多報道一貫不靠譜,但對納爾遜的評價,實在名至實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