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籍:《躍遷》
2017年5月20日,也就是一年前的今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向大家宣布我的人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考研。我從上海辭職回到家里,從一個廣告公司的小白轉身變為了考研大軍中的一個小小白。
考研需要勇氣,跨考也需要勇氣,辭職跨專業考研更需要勇氣。如此普普通通的我究竟哪兒來這么多的勇氣呢?
這還得從我最初的焦慮開始說起。
2016年被稱作知識付費元年,也是我畢業后工作的第一年。這一年里,我通過各種途徑,機緣巧合地接觸到了幾位改變了我一生的老師。我跟隨著他們逐漸打開了自己的認知,開始學習時間管理、高效閱讀,開始寫作,擁有了自己的公眾號,開始去嘗試聯結更多的陌生朋友……
在知識付費的潮流中,我慶幸自己沒有干站在一旁,而選擇了參與其中。但是越學習,卻越發覺自己的無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知識的浩瀚大海,我焦慮了。更加讓我焦慮的是,我所學到的知識并沒能改變我的命運,我依然是一家小企業里可有可無的小職員。
為什么會這樣?是我學得太多了嗎?還是學得不夠呢?又或是,學習的方式不對嗎?還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呢?
記得有好幾個月里,我都在不停的對自己發問。終于有一天,我的腦海里蹦出來一個問題:我學這么多東西,究竟要學來干嘛呢?這個問題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后知后覺。
這兩年里,我隨著大流學這學那,真的有分析過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嗎?
李笑來在得到專欄里提出過一個概念:多維競爭,可他也提醒過我們在擴寬維度之前,應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那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古典老師說,如果一個知識不能被用來解決問題,就不值得學習。可我卻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
2017年3月,面對工作上的停滯不前,我思考了許久,終于選擇了辭職考研——我決定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優先解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比終身學習者更有效的,是終身提問者。想要解決知識焦慮,基于問題的學習才是我們每個人最應該采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