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余華的《活著》,才發現已經夜深了。
那個年代那些人,我沒有經歷多少,但那種感覺特別熟悉,書中的福貴,他好像就生活在我身邊。
從一個紈绔子弟到幡然悔悟,再到誠誠懇懇向命運低頭,福貴經歷了人生最悲苦的一連串打擊。最開始因為賭博,他的田產和房屋被輸光,父親被氣死。看到一個富裕的家被自己親手葬送,他開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巧在去城里請大夫為母親治病的路上,他被抓去當了兵,九死一生回來后母親已死去。
隨后他的兒子被庸醫抽血過多而死;女兒因難產流血過多而死;妻子患軟骨病幾年,在兒子死后不久也相繼離開人世;女婿老實本分又勤奮,視他如親爹,誰知在工地意外死亡,留下一個可愛的外孫,也因為吃多了豆子而噎死。福貴為一個個親人送葬,自己最后落得孤家寡人。他省下錢,買了一頭老牛陪伴自己,給老牛起的名字也是福貴。
福貴這一生除年輕時浪蕩外,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和生離死別。生活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苦”字。但他每次都挺過來了,他沒有絲毫的抱怨和對社會的仇恨。他愛他的親人,無論是妻子、兒女、女婿、外孫,他總覺得是自己虧欠了他們,他們在他眼里那么好,可偏偏一個個相繼離去。就是跟他一起當兵的春生,他的兒子是為了春生的老婆獻血而死的,他對春生也恨不起來。
一個完全臣服于命運、臣服于苦難的人,一個誠誠懇懇發奮努力的人,在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毀滅性打擊后,都能很快地爬起來,在那個苦難深重的年代不知疲倦地勞作,這雖然是時代的逼迫,卻也同他的堅強不屈分不開。做為一個傳統的農民,福貴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接受過良好的家教(他的父親也是一個敗家子類的人),但他身上卻濃縮了中國農民最能隱忍、最能吃苦耐勞、最樸實無華的精神,他從來沒有反抗過命運的安排,上天給他什么,他就承受什么,他只是去接受,去實實在地做事,即使天塌下來,他幾乎都能扛起。
福貴身上的精神就是,人一輩子就好好地活著。不管在任何環境下,能夠讓自己活著,這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使命。那個年代,人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的,在無法吃飽肚子的情況下,又接連遭受這么多沉重的生離死別,福貴始終沒有低頭,沒有沉淪,他把淚水和汗水一同吞下,接納命運賜予的一切,卻又無聲地向命運抗爭著。
福貴的經歷讓他最終活得越來越通透,年老體衰,他依然那么淡然,他再不會把一切看得那么嚴重,他眼里也已沒有苦難這個詞的存在。他就是那樣一個平靜的農民,在天與地之間,他唱著自己的歌,哼著自己的調,像敘述別人的故事一樣,淡淡地說著自己的過往。從無數的眼淚里,他明白了,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活著,活著就是理由。
正如余華在序言中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人的一生,面對任何痛苦都能心甘情愿接受,面對身邊所有人都能發自內心去關心愛護,面對身體上的任何病痛勞累都能不低頭,這樣的活著,不就是活出了他的高尚嗎?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如此,他就已經活成了圣賢的境界。他的活著,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活著,而是大寫地活著,光榮地活著,是活出了璀璨光明的活著。能這樣活著,才不愧“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