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也算是能說三國語言的人了,英語,德語和中文,從根本來講,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高,從小性格相對內向,不太善于和別人打交道,而且小學時學習語文絕大多數都是靠背誦,比如記得小學時演講,我很羨慕那些演講能力很不錯的同學,臨場不亂,井然有序,滔滔不絕,富于邏輯。
我的語言向來是比較隨意,不管貶義褒義,不太在乎,有時候會戲謔,有時候卻顯得不那么嚴謹,當然隨便寫寫我也不考慮那么嚴謹,但是在工作中,比如寫論文和報告,則會字斟句酌,會思考語言的邏輯,老板們會有哪些問題,語言是否經得起推敲,有沒有漏洞,所以寫科學的文字會很累,寫這種隨筆只是想到哪里寫到哪。
話說回來,小時候,我講話會容易臉紅,演講時也是生硬的背誦,背誦這東西,經過大腦思考的東西很少,只是一遍遍強化記憶,而且會行形成壓力,試想壓在腦子里的東西,會不會在壓力釋放后不再存留?而且通常我們死記硬背的時候,都是為了應付繁重的考試和某些場合,從打小死記硬背慣了,所以表達能力自然不行,有這方面原因,也有先天的語言天賦,比如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善于表達,這是生來注定的大概率事件。
從初中開始學英語,就是從李雷和韓梅梅的對話開始,我還依稀記得初中英文老師讓背誦,hello ,my name is han meimei,當時is發音覺得和椅子很像,于是就這么記了下來,回家了邊玩乒乓球邊被對話,還有那個有趣的鸚鵡poly。
總而言之,英語就是這么背啊背,其實背誦是最懶惰的方法,很多時候背誦完會有一種萬事大吉的感覺,似乎完成任務,達到的頂峰的感覺,而事實缺少了思維加工的過程,在我看來,真正有效的記憶是讀后不斷地推敲發問,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夠聯系其他的事物,所謂觸類旁通吧
還記得李陽么?當時學習英語也是買了一堆瘋狂英語的資料,I am crazy about English!那時看了他很多心靈雞湯的故事,如何如何學習六門,心中對他是萬分敬仰,猶如高山流水,現在再回想起來,那時的我真是天真如純凈水,別人放點糖,就會覺得很甜。
所以作為學生以來,一直按照背誦的思維模式,到大學,總是感覺雖然自己也下了功夫,但也沒什么長勁,我不僅學英語,還學德語,心很大,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能有一天說外語猶如周星星一部電影里,他苦苦練習,口若懸河,把死說活,把外國人說得佩服我到六體投地,結果到現在我還沒有實現這個夢想,依然是看個美劇要字幕,說個德語要問wie bitte
唯一不同的是,我現在不再背誦了,看看外文消息回去思考,盡量以外語的姿態去思考,聽說不在以能不能說流利為標準,而是以人家和自己有沒有弄明白為前提,想想語言的本質是溝通和交流,或者說是信息交換,有時候自以為說得很流利,可是人家聽不懂,還覺得自己說得很好不是自欺欺人么?
想明白了這些,也就對語言放松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