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周從小是個犟丫頭,好像從來就學不會低頭。在她眼里的世界,似乎不是黑就是白。
犯了錯,媽媽打斷衣架也聽不到她服軟,即使自己心里已經認錯了幾百遍;攬了活,整天忙得焦頭爛額也不知道尋求幫助,哪怕了然有別人的幫助難題會迎刃而解。
有時候她也想改,但是每次遇事的時候,情感總是先于理智做出了行動。說通俗了,這不是倔,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過幸好,知周遇見了很多好人。這些人出現在她的生命里,教會她去愛,也享受被愛,然后轉身離開。知周在這樣的環境里,漸漸的學會了和世界和解。
partⅠ
知周有個很要好的發小,是她最初寫文章的啟蒙老師,也是她看著她一點點成長起來的人。所以她喊他師傅,她很崇拜師傅的文章能經常登報,對天文地理好像都無所不知。比起自己其他跳脫的發小,簡直算厲害的不得了了,所以知周對師傅亦步亦趨。
知周努力的寫文登報,努力學習登上光榮榜,為的就是讓自己變得和她師傅一樣優秀,變得很優秀然后能夠讓身邊的人也以她為榮。
她以一個聒噪的小徒弟身份一直跟在師傅身后,所以對后來偶然發現師娘的存在,知周簡直比自己找對象了還要激動。
對待師傅的矢口否認,知周開始語無倫次的讓師傅別再掩飾,沒想過師傅會惱羞成怒認為自己在窺探他的隱私。為了阻止消息的再散播,師傅對知周說出了“友盡”這個詞,他說這件事到此為止否則后果自負。
知周一直沒有道歉,她想不明白為什么師傅會是這個反應,他不開心嗎?她明明沒有做錯,于是形同陌路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了知周的人生里。
知周其實挺委屈的,師傅有人陪了她打心里開心,因為師傅不會那么孤單了,只是可惜了阿。
他們好像認識很久了,卻在三十分鐘里匆匆的告別。假裝面無表情擦肩而過的戲碼知周早就領悟了,她從那個時候開始拒絕身邊每個人的不告而別。
partⅡ
第二個真正打亂知周生活節奏、來了又走的人,是高山。
高山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帶著簫穆和她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他們能為了哈西的美食花近百的車費去吃好吃的,等快關寢時就在安靜的校園里狂奔;能因為知周的一句想喝酒,三個人就無所顧忌醉倒在松花江泊在岸邊的小漁船里,在中央大街冰冷的石板路上;能因為簫穆要去旅行的愿望,計劃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漠河行,甚至做好了以后走遍南北的規劃。
高山就像是一個大哥哥一樣,包容了簫穆和知周所有的不滿、憤慨和抱怨,給了她們他能給的最溫暖的胸懷。
不過很可惜的是,原本以為能長久同行的人,結果提前朝她擺了手,知周遭遇了最不能接受的不告而別。面對高山莫名其妙的刪除了所有聯系方式,她一下還反應不過來。其實知周很想一個電話打過去破口大罵,或是質問高山怎么可以不顧別人的感受,但到了最后,知周的內心洶涌到底歸為了平靜,她什么都沒說。
人生海海,總要允許有人離開,才能趕上更好的相遇,這個道理知周明白,她說:我理解,但是我不接受。
知周覺得自己不會再回頭看的,畢竟念念不忘也不會有什么回響,她很感謝高山教會她要獨立,不去依賴他人。她消沉了一段時間,還裝模作樣地把這段時間稱作是沉淀和成長。
后來高山給她打過兩通電話,可能是想通了,語氣里的示好很明顯,而知周則用故意的客氣和疏離成功的捍衛了自己的原則。
晚上的時候,她夢到了高山,夢到高山就站在她和簫穆旁邊,安慰她們別哭。知周醒來的時候愣了很久,那是她那么久以來第一次夢到高山,都說夢里遇見的人,醒來就趕緊去見他,知周忽然覺得以前那些事都沒關系了,決裂不決裂的有什么呢,像小孩子一樣鬧脾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了。
她想起梁實秋的那句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風雨多大我都去接你。
怎么說呢,生活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從來不按常理出牌。友誼這個東西已經被世人捧得太高了,其實它跟永恒沒有太大關系。遇到能讓你付出的事物或者人,都是一種運氣,能遇到,就該珍惜。
知周明白過來,每時每刻的自己都不會是前一刻的自己了,那些曾吵著要浪跡天涯,要不念過去的人,如今都熱衷于在家門口循規蹈矩了,我們每個人終歸都是要與世俗講和的。于是知周放下自己的偏執和幼稚,主動擁抱了成長,她勇敢地伸出了手,算是從此和這個世界握手言和。
無論你遇見誰
他都是你生命里該出現的人
都有原因 都有使命 絕非偶然
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么
喜歡你的人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讓你學會了愛和自持
你不喜歡的人教會了你寬容和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讓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長
沒有人是無緣無故出現在你生命里的
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是緣份
都值得感恩
? ? ? ? ? ? ? ? ? ? ? ? ? ? ? ? ? ? ? ? ? --釋迦摩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