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讓原本寂寂無名的寒山寺馳名中外。
傳說,唐武宗十分喜愛這一首詩,曾命人將它刻在了石碑上。
當時唐武宗所請的,是天下第一石匠呂天方,碑文刻好以后,他發愿說:“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最想帶走的就是這一段碑文。”
結果一語成讖,碑文落成一個月以后,唐武宗竟突然暴斃了。
臨終之前,他留下遺言:此碑文只可朕與之共享,如果后人膽敢擅刻者,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差不多過了200年,第一個復刻者出現了,他的名字叫王珪,是北宋翰林院的大學士。
王珪是李清照的外公,秦檜夫人王氏的爺爺,他復刻好碑文之后,也突然暴斃而亡了。
又過了400年,第二位復刻者出現了,他是明代中期著名文學家文徵明。
文徵明感慨400余年過去了,世間無法再見王珪的“楓橋夜泊”碑文,就揮筆重新刻了一幅。
在他寫完以后,接下來的日子竟疾病纏身,最終郁郁而終。
第三位書寫者出現在400年后的清朝。當時的江蘇巡撫陳龍感慨這世間有寒山寺,竟無楓橋夜泊石碑,就邀請來了當時的文學大家俞樾先生。
俞樾非常高興,他提筆一揮,寫下楓橋夜泊詩。可當他寫完詩碑后,數10天內竟也悠然長逝。
第四位復刻者是民國的詩人張繼。由民國張繼代替唐代張繼重新寫下“楓橋夜泊”詩,在當時一度傳為佳話。
可離奇的是,張繼寫完詩碑的第二天,竟也突然與世長辭了。
更神奇的是,這塊碑文竟同時出現在了南京總統府的煦園中。
從文字到碑體,到碑額、碑座,煦園的詩碑都與寒山寺中的一模一樣,人們不禁猜測:這兩塊碑,哪一塊才是真的?
(資料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