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說這首詩在全唐詩中排名第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和中國詩詞歷史上的地位。最初詩名叫夜泊松江,而且當初張繼寫這首詩的時候并沒有楓橋,只在附近有一個封橋,因為張繼的這首詩名氣太大,后來人們把封橋改做楓橋,在后來人們的口口相傳中詩名逐漸改變成為現在我們讀到的楓橋夜泊,這是我們這個詩詞國度全民參與二次創作的結果。
據說現存這塊楓橋夜泊詩碑是歷史上第四塊楓橋夜泊的詩碑。傳說誰刻這詩碑誰就會遭遇不測,刻第四塊詩碑的俞樾在完成詩碑四十天之后就死了,第三塊是明朝著名書畫家文徵明在八十多歲時完成的,他寫完不多久就去世了,第二塊是北宋翰林院大學士王珪,寫完詩碑之后家中連遭變故自己也很快就去世了,這是為什么呢?傳說唐武宗酷愛這首詩,因而找人刻了這塊石碑,還說自己殯天之時要這塊詩碑殉葬,而且立下遺詔不允許后人再刻此詩碑,否則必遭天譴,因此后來的刻詩碑者都不得善終。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也正因為有了這個傳說也才保護了這塊詩碑免遭二戰時日本鬼子的掠奪,最終能留在中國。
傳說張繼這首詩和他本人在日本聲名遠播,裕仁天皇也非常想親眼目睹這塊詩碑,讓當時的上海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把《楓橋夜泊》詩碑運往日本。松井石根害怕激起民憤想假借東亞建設博覽會借用詩碑展覽的借口,企圖偷梁換柱盜取詩碑。這個伎倆被當時寒山寺的主持和愛國人士錢達飛和刻碑師傅錢榮初識破,錢達飛和錢榮初長得很像,錢達飛頂著錢榮初的名義暴死街頭,利用這塊詩碑的不詳傳說,用錢達飛的生命真實地演繹了這塊詩碑的千年詛咒才威懾住了盜碑者,這塊石碑才得以逃脫流離海外的命運在故土上保留下來。
這首詩第一句就是滿滿的蒼涼感,月落、烏啼、霜滿天三種景象組合起來的蒼涼暮色讓人心中一沉,江邊紅紅的楓葉和漁火也不能帶來一絲慰籍,遠遠的鐘聲穿過冷冷的江風傳到耳中更勾起了心中無限的惆悵,令人無法入眠。
而當聽完這些故事,回過頭來再讀這首詩的時候又多了沉甸甸的感覺,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看到詩人所處的環境,仿佛有一只命運的眼從上空俯瞰著夜色籠罩之下孤獨的詩人,雖身處安史之亂滿懷家國情仇,但此時除了凝望這清冷的江面發出嘆息卻什么也不能做,悠遠的鐘聲這時來到他的船上,傳入他的耳朵,觸及到了他的靈魂,因而孕育出這一首獨特的詩。此時的鐘聲仿佛有靈,是循著自己的軌跡來到詩人身邊,詩人汲取到了這自然的力量完成了這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自古人景共有靈,衍生出一個個故事,演繹一段段歷史,共同組成悠長的歷史畫卷。我們生在詩詞的國度,我們和詩詞共生,詩詞是中國人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