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功在別處
你認為的成功是什么?老師告訴我們,成功就是為自己設定一個人生目標,最終達成的那一刻。而社會會告訴你,所謂成功,就是功成名就這么簡單。成敗論英雄,成功,必然會伴隨著鮮花與掌聲。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是一樣,需要不斷的積累一些小成功。這就是古人說,三年小成,七年大成。
此時的張繼,方是三年小成之時。就像現在的學生一樣,小升初過了,初升高也過了?,F在就差高考這臨門一腳了??忌狭耍鸢耦}名,大好前程在指日可待??疾簧?,在這個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就意味著需要復讀再考,循環反復。
所謂“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天下之大,有才者俯仰皆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科考試競爭尤為激烈,一般人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算早的。像王維、白居易、杜牧這種二十歲就考中的屈指可數,多的是如孟郊、賈島、錢起這種考到兩鬢白發才考上的長期復讀生,更多的是終身不第,潦倒一生的書生,即使杜甫、李賀這樣才高八斗的詩圣、詩鬼,一個運命不濟,也依舊是布衣一生。
張繼這是第一次考試,能高中的概率可想而知??墒钦l來參加科考,不想一擊即中,一躍龍門。這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榜單那么大,那么長,榜單上的名字密密麻麻那么多,可終究還是沒有“張繼”這兩個字。
打擊是肯定的,失敗的痛苦需要排遣。要整理情緒重新再戰也要緩一下。在啟程返鄉的途中,張繼突然想去江南走走。這一走,走出了他的另一處成功。
他決定去蘇州,他覺得只有天堂一般的城市應該能撫慰他的孤寂。可孤獨與傷心,從來只與自己有關,再去另一個地方,也不過是換一個地方接著孤獨與傷心吧。
所以當張繼黃昏時分到達煙雨蒙蒙、小橋流水的古城時,他的愁絲便一發無可收拾。秋雨綿綿,流水潺潺,吳儂軟語,無一不觸動拉扯著他心中的落寞,心里有個聲音在叫喊,哭吧,想哭就哭出來吧。
白天他尚可以克制自己的憂傷,他可以讀書,外出看景,與人交談,他可以用各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不那么難過。到了夜里,他早早入睡,祈求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
異鄉的夜,如何是能那么容易成眠的?這一夜,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也注定是一個偉大之夜。此夜,張繼越是想讓自己平靜入眠,越是不能控制地輾轉反側。折騰半宿,他決定放棄了,如果,憂傷是要來的,那就讓他來吧,放肆的來吧。
他披上衣裳,走出船艙。夜深了,一切都已入睡,四周是如此的寂靜。夜里的雨剛停,烏云方散去,一輪明月已斜落在純凈的夜空一角。寒鴉飛過,仿佛這漫天冰冷的飛霜也逼著他逃往別處。此地,江上,楓橋下,船里仍然有微微火光,船家對著孤光獨自睡著了。好靜啊。天地就只有我了嗎?張繼頓時覺得感覺到空前的孤單。天地之間就只有我一個醒著的人,我的憂傷仍是我自己的,我終于能夠放肆的流淚了。
“硄~~~~硄~~~~~~~”
就在張繼終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悲傷,任由眼淚橫流的時候。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鐘聲響起,夜半時分,這鐘聲聽來是如此的低回、澄凈、恢弘。仿佛一切命定,要在此刻將這鐘聲送入客船,送入他的耳中。他被這午夜回蕩天地的鐘聲震撼了,他的身心都被鐘聲籠罩著。天地如此之大,個人的憂傷,一時的失敗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是啊,成功的方式不只一種,成功絕不等同于功成名就,成功的評判標準也絕不是鮮花和掌聲??婆e的失敗,影響的確實是當時詩人的一生??墒恰帮L物長宜放眼量”,今時再看往日,誰能記得張繼那次科考榜單上的狀元呢,誰在意當時狀元披紅游街的盛景呢?我們只記得這首《楓橋夜泊》,記得這位落榜生張繼,記得楓橋下客船里的無眠和失意。歷史就是這樣的諷刺與風趣,就算是沒有高中的李白、杜甫、李賀也成就了詩仙、詩圣、詩鬼的美名,他們在文學史甚至是中國歷史的地位絕不下于高中的王維、白居易。此時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就,所謂,成功在別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人生漫漫,歷史長河,成功自有評斷。
第二章? 故事在別處
如果你有去過蘇州寒山寺,你應該知道,寒山寺最有名的除了那口重達兩噸的大鐘外,就是晚晴國學大師俞樾所書的《楓橋夜泊》詩碑。甚至可以說,這個詩碑要有名得多。因為在這塊詩碑的背后,有著一個千年的詛咒和一段染血的故事。
俞樾所書的這塊詩碑,根據歷史考證,已經是第四塊了。當時寒山寺重修,而《楓橋夜泊》對于寒山寺意義非凡(畢竟因為這首詩寒山寺才能如此深入人心),于是當時的負責人江蘇巡撫陳葵龍找到國學大師俞樾,請他為重修的寒山寺寫一塊詩碑。即使是大師,也很難拒絕這么一件如此有象征意義的文化事件??墒怯衢羞€是猶豫了,而且還猶豫了好幾天,最終才大嘆一口氣接下來這個活。
不是陳葵龍給的錢少,更不是俞樾手抖的寫不了,不知道陳葵龍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誰寫《楓橋夜泊》這塊詩碑誰就會死,這可是一個千年中不斷應驗的詛咒。
相傳唐武宗李炎特別喜歡張繼的《楓橋夜泊》,喜歡到什么程度呢?喜歡到死了也想帶走。在將死前的一個月,唐武宗找來京城第一石匠呂天芳,讓他給自己刻一塊《楓橋夜泊》的詩碑。詩碑刻就后不久,唐武宗駕崩,按照遺詔的要求,這塊詩碑被殉葬于武宗的地宮之中。據說唐武宗臨終時放下狠話,說“《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臨,后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皇帝說的話一言九鼎,這個遺言聽起來更像是詛咒。說來也是瘆人,后來北宋名臣王珪、明代才子文征明在寫完這個詩碑后,也真的慘遭橫禍,暴病身亡。
也許不信命,也許是寫這塊有名的詩碑實在是一件太具誘惑力的工作,俞樾最終還是寫了。結局不意外,沒過多久,也就是幾十天吧,俞樾也病死了。
這世界無法解釋的事情太多,也不差這一個千年的詛咒。是詛咒還是巧合,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事實的真相。小人長戚戚,詛咒之說,只能嚇住那些心有歪念的壞人。
日本侵華期間,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松井石根對這塊《楓橋夜泊》詩碑也心生覬覦,他設計了一個“天衣計劃”,打算以將詩碑送到日本展覽的名義,用掉包計將這塊詩碑從中國騙出去。這種掩耳盜鈴的計劃,根本逃不過當時寒山寺靜如法師的法眼。靜如法師“以彼之道還治彼身”,打算也使一招掉包計,他找到蘇州石刻大師錢榮初,奉上二十根金條,說明日本人的意圖,請求錢榮初刻一塊假碑,先于日本人掉包。對于熱血的中國人來說,拯救國寶之事重于泰山,錢榮初立刻答應,并表示分文不取。事情緊急,錢榮初廢寢忘食,在兩天內就把詩碑仿制出來。
有愛國義士,也有賣國賊,計劃總沒有變化快。投靠日本人,出任汪偽政府行政院長的梁鴻志識破靜如法師的掉包計,當即將仿碑劫下。眼看真的詩碑就要被日本人運走,該怎么辦呢?
1939年3月20日的清晨,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的山門之外出現一具面目猙獰的尸體,他就是名滿天下的蘇州石刻大師錢榮初。他的身上,還有一封血書:“刻碑、褻碑者死!吾忘祖訓,合遭橫事!”
詛咒應驗了!眼前的尸體和血書,讓松井石根嚇得魂都沒了。他翻查史料,一邊看一邊狂冒雞皮疙瘩。本身就不懷好意的人,是無論這樣都不會做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的。最終,松井石根放棄動詩碑的念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中華民族就是因為有這樣“血薦軒轅”的義士,有這樣用生命守護著的勇士,才能經歷苦難而不倒下。只是,這具尸體卻不是錢榮初的,這位義士的名字叫錢達飛。錢達飛和錢榮初是同族人,長相酷似。他向靜如法師和錢榮初謊稱自己癆病已久,終將不久于人世,建議不如冒錢榮飛去死,以護國寶周全。國寶危亡在即,靜如法師和錢榮初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錢達飛舍身取義。這是一個用生命去實踐的計謀,這是一次染滿獻血的守護。
誰能想到,因為一首《楓橋夜泊》,一千年后,發生了一個如此令人動容的故事,也許還有更多,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故事在別處,再過一千年,還會有什么樣的故事發生呢?
365天極限挑戰日更營第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