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被娃爸的“獨門秘笈”給坑了,半夜三點多才睡……
早上匆忙復查兒子上學要帶的物品,發現不知什么時候他自己把所有鉛筆削好擺的整整齊齊,還把妹妹弄亂的照片書本,也按自己的順序擺放整齊了。
平時這些細碎活大多被我代勞了,看來以后應該多放手讓他自己去做,真做起來,兒子其實比我這個粗心大意的媽媽做的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放手讓孩子去做他該做的事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為何家會傷人》學習分享: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這比知識更重要。
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是他內在點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
客體關系有三部分組成:內在的我、內在的爸爸、內在的媽媽。它們之間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孩子長大后與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大多數父母總想著“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素養和能力。但實際上,在兒女年齡比較小的時候,遠比這一點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兒女的關系。
自我評價的基礎是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對他的評價。
通常父母有三種——
第一種:無論孩子做什么,他們都批評孩子;
第二種:無論孩子做什么,他們都忽視孩子;
第三種:無論孩子做什么,他們都鼓勵孩子。
你是哪一種呢?
書中說最好的父母是第三種,我并不完全贊同。
個人覺得對于孩子,鼓勵當然是必不可少,但必要的批評也還是要有的。八分表揚、二分批評的比例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