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展——中軸線上的“建筑情懷”
浩瀚的北京城,有著太多的建筑雄偉壯觀,
而當你談到北京的脊梁,
談到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的相連,
與中軸線相關的建筑自當仁不讓,
在歷史傳承的意義上來講,中軸線已不只是平面空間的一系列建筑,
它更是時空穿梭中的文化寶冊,
記錄著北京這片土地上的一點一滴。
經元代的營造和明清兩代的南縮北擴,
逐漸將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紫禁城、景山、地安門、后門橋、鼓樓、鐘樓等帝都宏大建筑匯聚一線,
以金紅灰為主色調的北京中軸線正式成型。
在這恢弘壯麗的建筑群中,展現著中國傳統皇家文化的威武大氣,
展現著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這磚磚瓦瓦,寄托著中華文明的魅力情懷。
現在普遍的觀點,以永定門作為中軸線南端的起點,
由城樓、箭樓和翁城組成。
城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后為了增加外城的防范功能,
在城樓外增建翁城。
清乾隆年間,對永定門進行重修,并增加箭樓,
同時將城樓的規制進行了提高,使永定門成為外城七門中規格最高的一座城門。
如今的永定門城樓,是2004年仿照清朝乾隆年間的樣式而重新福建的,
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永定門鎮定平和,
隨流動的河水,向遠處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電視劇里有如此的傳唱“天橋沒有橋”,
其實,在古代社會里,天橋是一座單孔漢白玉石拱橋,三梁四欄,橋身很高,
橋下流水靈動,而橋上,則是皇上去天壇祭祀的必經之路,
每次儀仗隊經過,旌旗招展,極為壯觀。
隨著歷史的變遷,天橋也被改建著,最終被徹底拆除,
如今的天橋消失了,
但是仍然以地方的形式而存在,
依舊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去保留的文化現象。
如今,你若和老北京人詢問前門外大街的“五牌樓”,
幾乎人人都知道。
而這五牌樓,其實就是當時九門外最大的一個牌樓——正陽門外正陽橋的牌樓。
明正統期間,幼帝剛剛即位,
為加強城防,開始對九城城門都進行了修建,且各設置了城樓。,
當時,因為正陽門的位置極為重要,
所以只有在正陽門外設置的是五開間的牌樓,稱為五牌樓。
如今的五牌樓,已根據交通的需要進行改造,
并不是昔日的模樣。
正陽門城樓始于明永樂十七年,當時沿用了元大都南城的正門名稱——麗正門。
后在明朝重修京城九門之時,進行修剪,改成正陽門。
在歷史上,正陽門曾先后四次被焚毀,最后一次是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
20世紀初進行了重建,樣式保留到現在,
1915年,在德國人羅斯克·格爾的設計下,在箭樓上添加了水泥護欄和箭窗上的弧形遮攔,
并在月墻斷面增加了西洋花式圖案,更具觀賞之感。
在北京城的中軸線建筑中,中段位置的建筑最多,
這也體現了中軸線的重心特點,
中華門、外金水河、天安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河、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石雕、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南門、綺望樓、景山萬春亭、壽皇殿、地安門龐大的建筑群由南而北穿過,
將北京皇權的中心特征進行華麗的展現,其實壯觀。
中華門經歷了“大明門”與“大清門”的兩個朝代稱號,
在1957年的時候,因天安門廣場擴建而被拆除。
在中國古代都市的設計中,以河護城,則是一種傳統,
于是從社稷壇南門,到天安門前,再到太廟南門,
便設計了一條大約500米長的外金水河,
形成了城池依山傍水的格局。
如今提及我們的首都北京,必提天安門,
天安門已成為一種文化、政治的核心所在,
而天安門作為北京皇城的正門,則始建于永樂十五年,
清順治八年重建,改“承天之門”為“天安之門”。
改名的天安門則是要進一步表現內和外安的思想,
大面積的黃色琉璃瓦,陽光下金光閃閃,皇權之勢展現非凡。
今日的天安門基本保持了清朝初年的建筑形式,
后經改造與擴建,便有了今日壯麗廣闊的天安門廣場。
在天安門與午門之間,則是端門,于永樂十八年間始建,
是紫禁城皇宮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筑造型、比例結構與天安門一模一樣,分為臺基、城臺、大殿三個部分。
與端門相挨,則是午門,
在過去,午門既是舉行盛大慶典的活動場地,又是宣旨之門。
現在人們常說的“推出午門斬首”,
其實并不是在午門大門外,也不是在廣場,
而是一個大概念。
從午門過內金水河,向北即是太和門,
這是紫禁城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門,
太和門建筑在石臺基上,臺基上是丹陛,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雕刻得十分精細。
在明朝,這里是“御門聽政”的地方,皇帝在此召見內閣大臣,處理朝政。
在太和門與乾清門之間,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老百姓總說的“金鑾寶殿”,就是太和殿,
可以說是紫禁城內最尊貴、最高大、最重要的宮殿。
中和殿主要是皇上出席大典前休息和做準備的地方,
保和殿也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
清代皇帝多次在保和殿舉行宴會、招待外來使者。
高度要比前三大殿8.13米的臺基矮了很多。
以乾清門為界,紫禁城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南面為前朝,北面為后宮。
乾清門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為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
在乾清門前,同時是一個東西長200米,南北寬50米的狹長廣場,
威嚴的氣氛被更加烘托出來。
紫禁城的后三宮,則為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
這三座宮殿也建造在一個“土”字形臺基上,臺基高2.86米,
這就從平面視角上感覺到了強烈的起伏變化,
這種巧妙的安排更增加了皇宮建筑的安全感與神秘感。
從坤寧宮走出后,便是坤寧門、天一門、欽安順貞門,
穿過御花園,幾處建筑在中軸線上所占的面積較小,
但也有著各自重要的功能,
比如從后三宮進入御花園只能走坤寧門,
比如皇宮定期選來的秀女都要走順貞門。
神武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清朝康熙年間重修,
城門五開間,整體外方內圓,
在清朝,皇帝外出去西苑、皇后去蠶壇、皇帝迎娶嬪妃和選秀女均走此門。
過北上門,穿景山南門,則到了景山的一片范圍,
綺望樓與景山的萬春亭都坐落在中軸線上,
萬春亭坐落在景山主峰,是景山的標志性建筑,
作為北京城的制高點,站上去登高而望,
可以將南門兩個放心的中軸線風采一覽無余。
在傳統的中軸線文化中,祭祀是很重要的環節,
而現存的壽皇殿就是一組完整的祭祀建筑群,
其中大殿是仿照太廟大殿而造,北京解放后,
成為了北京市少年宮活動場所。
在其北方,則為皇城后門的地安門,
與北面的東安門、西安門同位方門洞,整體布局表示天南地北、天圓地方。
在北京的中軸線上,
從地安門外大街到鼓樓的中間位置,就是萬寧橋,
萬寧橋歷史悠久,始于明代,印在大慶壽萬寧寺前面而得名,
有因為它倚靠著什剎海,在百姓中也俗稱著“海子橋”。
橋的兩側有漢白玉石護欄,雕有蓮花寶瓶等圖案,樸素大方。
與中軸線上的“天橋”南北呼應,也有“地橋”之說。
一般在城市的建筑布局中,都會在城市正中的位置建有鐘鼓樓,
鼓樓在前,鐘樓在后,
如今的鼓樓,市古都北京中心的高大建筑,也是記時、報時中心,
記時用“銅壺滴漏”,銅壺設在二樓。
而鐘樓在古代則是明永樂年間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重建的,
現在被認為是中軸線北端的起點。
原為木結構建筑,后毀于大火,
現存樣式為清乾隆十年重建,
它的功能也是報時,兼有報警功能。
文明歷史淵長,北京這條極具歷史情懷的中軸線,
貫穿了紫禁城,在北京重要的城墻中如一條壯美山河穿過,
是那么的恢宏,又是那么的婉約,
等待人們去欣賞它的魅力,去探尋它的奧秘。
4.內理——中軸線上的“建筑情懷”
幾千年歷史走過,我們國家的文化道不盡,也說不停,
對于北京的“中軸線”來講,它已不是單純的建筑布局,
而是一種沉淀、一種文化,
是一條深刻的歷史平行線。
對于北京這個城市,有人評價市“藏風得水,五行不缺”,難得的風水寶地,
而這很大原因也是中軸線上有些建筑的位置,
正好與中華傳統五行學說關系密切。
紫禁城內有三大殿,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都建筑在三層高的漢白玉石基座上,
從空中俯視,石基座呈現出的是一個“土”字形,
這以來表明土地是天子的,二來也說明這是天下的正中。
可見,傳統的五行思想已經深入到了中軸線建造的方方面面。
在北京城的五處地方,也存在著五個“鎮物”,
它們分別為城東的神木、城西的大鐘、城南的燕墩、城北的昆明湖水和城市正中的景山。
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著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它們相生相克,也代表五個方位:東方為木、南方為火、西方為金、北方為水、正中間為土。
在古代的時間算法中,還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
而這十天干也同時對應著五個方位,即二對一,
所以,綜合這以上的文化想象,
便有了這五處位置。分別為東方甲乙木,為廣渠門外1公里的皇木廠內的“神木”;南方丙丁火,為永定門外的“燕墩”,象征古代的烽火臺;西方庚辛金,為大鐘寺的古鐘;北方壬癸水,為頤和園昆明湖的水火鎮水獸——銅牛;中央戊己土,就是現在位于景山公園的景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這是一代代民族的驕傲,
激發著他們的熱愛,鼓勵著他們的執著,
中軸線,
北京的中軸線,
歷史的中軸線,
它的文化,是那么廣闊,是那么幽深。
如萬歲山由挖湖堆積而成,建造的初衷是為了理“氣”;
如從元朝的喇嘛教建筑特色,到明代的道教文化,再到清朝的佛教文化
……
這一處處的考量與一處處的設計,
在中軸線的內在文化上凝集了無限的力量,
隨歷史而興,隨時代而流淌。
(未完待續,下期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