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一遍易仁永澄的博客《別告訴我你懂時間管理》,從本質上搞清楚了時間管理是怎么回事。
以下用圣誕樹模型做一個小總結(大神的文章要反復讀,第一遍理解粗淺,請勿介意。)
四個收獲:
1、搞清楚了時間管理為什么那么難學。
-理論模糊,難以精準把握本質:市面上很少有書或者課程把時間管理的理論、本質講清楚,理論模糊、本質難以把握,就會導致陷入表面層次的討論,學習效率大幅度下降。
-市場混亂,好壞難分良莠不齊:市面上講時間管理的人各種各樣,課程各種各樣、工具各種各樣,我們到底聽哪一門派的,到底用誰的方法,到底聽誰的微課,到底用哪個工具,到底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感覺好難選擇。
-師資缺失,無法解決學員疑惑:很多老師水平有限,并不能真正解決學員的問題。
-急病亂醫,淺層學習融合低效:因為無法做出選擇,所以隨便選擇。反復在低水平、低層次學習,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方法錯誤,普通訓練標準過低:我們要從本質學起,才能舉一反三,然后刻意練習。
2、搞清楚了時間管理是干嘛用的。
時間管理只是一種管理手段,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管理目標的。不同人的身份、目標、問題不同,需要的時間管理方案就各不相同。不把目標、問題搞清楚,就胡亂進行時間管理,很可能效率低效,甚至適得其反。
3、了解了成長的兩種導向。
問題導向型:通常情況下,自己被問題所困擾,非常期待能夠解決問題,而成長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伴隨著問題的一個個被消滅,成長也就出現了。
期待導向型:這種導向下,人們會覺得自己還蠻不錯的,自我評價也很高,沒有太多的困擾。這個時候考慮的問題就是自己可以為未來做哪些準備,也就出現了期待導向型。
4、知曉了兩種成長導向的應對策略。
問題導向型策略:復盤、導師指導、針對性積累。
期待導向型策略:本質導向、系統學習、付費學習。
三個感受:
1、再一次明確了本質導向的學習方法,防止自己叨叨坑里面。
這一次清醒的認識到時間管理只是手段,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目的。根據目的的不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當自己作為一個執行者時,目的可能是為了把事情踏踏實實做好,不要遺漏,那么就可以使用日程表、滴答清單、番茄工作法、每日三件事等;當自己是一個管理者時,可能是要處理項目過程中的所有問題,那么GTD流程體系、行動管理方法論體系可能更加適用;當我們是一個領導者時,目的可能就是為企業看方向、提升自己的情商、激發員工、整合資源,這些都不是時間管理可以解決的了,那些時間管理的事務需要委托給管理團隊來做。
2、復盤擊中了我的痛點。
我以前是一個不愛復盤的的,總是覺得做完已經很累了,不想復盤了。因此,做了沒多久就忘了,同樣的坑反復跳。
這次我認識到,復盤是一種學習方法,是“做后學”:是在任務完成之后再萃取經驗教訓的一種方式,復盤可以幫助我們在一次實戰中獲得超過以往很多的經驗。最近,我在做日計劃的時候,會把每一個任務都做一遍回顧,并寫出經驗教訓,防止下次再犯,感覺效果很好。
3、有余力的時候盡量選擇期待導向來提升自己。
期待導向是一種主動的成長,他會引領我們成為想要的樣子。期待導向要求我們研究事情的本質,進行系統學習,主動向最牛的人學習,一旦學成功,我們就可以將這些知識牢牢掌握,并且舉一反三,在學習其他領域時,也可以事半功倍。
下一步行動:
我現在搞清楚了自己的目的:盡快成為擁有市場變現能力的成長者。
所以,我的下一步行動就是在今后的一年里,系統學習個人成長知識,搭建起個人成長的系統。
1、以最高標準完成CEO的學習。
2、搞懂易仁永澄、秋水的每篇知識類文章(微博、簡書、公眾號),并輸出自己的理解。
3、反復聽易仁永澄、秋水、秋葉、古典的個人成長內音頻,并輸出自己的理解。
4、將自己所學歸納整理,在各個社群去做分享,打磨自己的技能與知識。
5、和伙伴一起完成一個MVP課程的開發,并小范圍投入,反復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