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防止水土流失最好種什么植物? A:樹木;B:草;C:灌木
答:B
問:哪種樹能有效減少噪聲污染?
答:柏樹
這是一個網頁上的兩個題目,今天從這兩個簡單的題目談起。
1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多少人會選擇答案A呢?反正,我選了樹木!
我一直認為防止水土流失,那就種樹唄。新聞媒體上不都是怎么宣傳的嘛!沒想到,草才是最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資料上說,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明顯高于灌叢和林地,也就是我們的答案A和C的選項。
專業的角度解釋就不說了,有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我想說的是,為什么小小的草能成為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植物呢?它的根不深,單獨的個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足夠多呢?那就不一樣了?
像筷子抱團嗎?或者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或者星星之火終于燎原?
我想,應該還是個體和數量的優勢相結合的結果。個體,體現在它的“個頭兒”,也就是身高和體重不占優勢的小草,對防止水土流失來說,正巧是優點呢。數量,就是我上面說的了,而再深入講的話,數量能輕易達到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肯定與它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密不可分的。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兒歌中謙虛的小草,原來有這么大能量和力量。現在是春天了,小草要露出它嫩嫩的小身軀了,你應該多了一些興趣去看看那些防止水土流失的“衛士”了吧?
2
第二個題目,也是一個選擇題,我忘記了選擇項。之所以能選對,完全是因為我在鐵路兩邊看到過成排的柏樹。
我想,鐵路噪聲這么大,種柏樹,肯定是為了減少噪音了。果不其然,我的推斷是對的。
本來就是一個題目而已,但是我想到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你應該多去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有些知識不僅僅在書本上,也在你走過的路上,哪怕就是一條普通的路,不坎坷不崎嶇也沒關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如今這個年代顯得更加重要。
如果,你只是讀書,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剛愎自用的趙括,怕到真刀真槍的時候還是只會紙上談兵。相反,如果你愿意在讀書之余,多一些實踐,并且總是能將書本上的東西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話,那么讀書也好、實踐也好,都會在這種良性互動中互相促進,而且會讓你覺得興趣盎然。
3
之所以和植物杠上了,還因為我今天看了一段話:
我們習慣了看露出地表的樹林,看到樹木長了不同的樣子。但是,只有回到細節,看到那些樹在地底下的根系,才算真的了解,它為什么會長成這個樣子。
從一株樹、一顆草中,領悟到一些道理,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因為很形象、很具體,有時候也很有趣,所以每一次的領悟都是一份簡單卻很實在的快樂。
它,為什么會長成那個樣子?也許,有時候問得多了,知道得多了,那個膨脹的已知領域愈大,對于知識無涯的未知領域的邊界卻是又增大了的。知識,之所以沒有讓我們變得沾沾自喜,可能就是因為它天然無窮無盡的屬性。
保持一份謙遜的心,與通達和好奇之間始終有一種開放的態度,不斷的學習、求索,因為知識的局限性,我們會不斷的打破一些固有思維,在推翻和重建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會得到不斷的提升。這種提升,在短期內來看算不得什么,而一旦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的話,對我們方方面面的影響會出乎我們所料。
4
這也是一種心態,一種隨時能夠敞開的心態。這種心態,在一草一木中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一枝一葉總關情。這里的“情”,從更廣的范圍來說,也包括心智的自我成長。當我們逐漸脫離了學校學習的束縛、步入成人社會的時候,沒有人再逼著我們去學習的時候,這種自我成長的督促和自覺性就尤為重要了。
要以一種開放心態去理解一件事,哪怕自己暫時還不喜歡。如果永遠站在對立的情緒上,永遠無法接受,只會讓我們的未來變得越來越漫長,越來越漫無目的。——姚明
那些你暫時還不理解的、不能接受的,或者存在爭議的、沒有唯一答案的,一切都不是問題本身能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要求你隨時有一種接納的態度,用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姿態,慢慢發掘、尋找、重建、完善自己對于某件事物或某個疑問的重重謎團。
多元差異化的社會形態,最終的答案也會千差萬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也許并不是什么壞事。何況,因為過程的豐富多彩和結果的琳瑯滿目,終將照亮生命的多姿多彩、絢爛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