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和“先發影響力”這二本書很多人推薦。
結合本書知識+過去知識+思考,分階段性的分享出來……
知識是中性的,對于別人出招濫用時,自己至少能做到:認知閉合。
一:為什么分享這書中內容?
好茶一起品,好書一起看;我們做事都基于一個原則“取悅自己”=自己快樂
快樂有以下幾種答案:
1.取悅自己;
做一件讓自己感動的事情,比如以前我的體重120斤,結婚后自己體重到了160斤,二年時間內,身體重量增加40斤,人發福了,蹲也蹲不下去了,站在別人朋友身邊立馬就能承托自己與眾不同之處,心里美滋滋的那種感覺就是:取悅自己。(簡而言之,自己的快樂是建立在自己身上)
2.取悅他人;
比如我的體重現在160斤,結婚前自己體重到了120斤,二年時間內,身體重量增加40斤,人也發福了,蹲也蹲不下去了!自己站在別人朋友身邊立馬就能發現自己與眾不同鳥,朋友說我太胖,都不愿意跟自己玩,我心里特別難受,然后我為了朋友減肥。這種感覺就是:取悅他人(簡而言之,取悅自己的快樂,是建立在自己身上的快樂)。
3.消費性快樂,
人民幣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今天我不爽,跟老公吵架,買了一個LV,刷了他的信用卡,花了5萬8,東西到手了,自己氣消了,自己就高興快樂了。(簡而言之,用錢買快樂)
4.創造性快樂。
像比爾蓋茨這樣的有錢人,錢財對他來說就是阿拉伯數字,買東西,已經完全給他帶來不了快樂了,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吶,這時候他們會幫助窮人,捐獻財,或者物,對外宣布:做公益,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讓自己:獲取快樂。“簡而言之,快樂自己打造”
5.心理學認為:
快樂來源于緊張的釋放,一旦一個需求被完全的滿足,緊張感就會消失,快樂也就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持續的興趣!
二:影響力書中的互惠原理是什么?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已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別人給予自己的恩惠,我們就應該已恩報恩,而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已得抱怨。于是很多就是就利用這個原理!
中國人最講究禮尚往來
絕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名跟利】
三,互惠原理高明之處?
1.互惠原理能讓別人(自己)很容易順從。
原因在于接受了恩惠會讓我們有一種虧欠感,要是沒有虧欠感,本來是一定會遭到拒絕的,可依靠這個原理很容易讓別人(自己)點頭。對我受賄一方:不管喜歡不喜歡自己(別人)事情都沒有什么區別,因為這個時候會覺得有義務報答他,而且也正是這么做的,想想多少貪官:死在這個上面的!哼…
我們通常都有不怎么喜歡的人,比如:不請自來的推銷員,不愿意交往的熟人,名字都沒有聽說過的奇怪組織的代表,只要在向我們提出請求之前,先對我們施個小小的恩惠,就能即大地提高我們依其嚴行,其事的概率。
2.互惠原理可觸發不對等交換。
這點同 換梯術 有點雷同,就是一直更換,把握原則:永遠更換的商品的價值大于本價值的商品,直到達到達到你要的目標商品,而不同之處在于:這個換梯術是“交易”且是已幫助他人的原則為前提;
互惠原理是已小恩小惠,讓當事人產生虧欠感,最終回報已大得多的恩惠(只要環境合適,的確可以)
3.互惠原理讓步技巧;
模型:拒絕——后撤,又名(留面子法)
假設你想讓我提出某一個請求,為了增加獲勝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出一個大的請求,這樣一來大的請求一定會拒絕的,再提出小請求。這個手法不但刺激對方答應請求還鼓勵對方實踐承諾,甚至自愿履行下一步的要求。
談判最高原則就是:一開始開出多么離譜的理由。
四:虧欠感的來源?
虧欠感,會讓人自己覺得不舒服。
人類社會體制:一旦欠了人情債,我們反射般的就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欠的情要還;
從小受到的教育:只要虧欠了別人,情緒上就狂躁不安。
五:如何拒絕?
1.無功不受祿。
好處:一鍋粥全端;
壞處:會傷真誠者的心;
難點:很難判斷到底別人是利用自己還是真誠。
2.打太極(以柔克剛)
倘若別人提議我們確實認同,不妨接受他,如果提議別有所圖,我們就置之不理,倘若你樂意:你甚至可以運用影響力的互惠原理,調轉槍頭……
真正的對手是:互惠原理!
知識是中性,事物不止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