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美?從古代象征崇拜的圖騰之美,歷經各朝代內涵演變,幻化為獨屬于世人內心的安寧。
生活中發現美的眼睛不少,聚焦之處常常略顯宏大,好似只有如此,才能稱之為美。
其實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一個笑容,一句話語,一份友愛,就可讓人震撼不已。
近期,《國家寶藏》,一檔聚焦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節目,迅速席卷全國,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
該節目每期介紹三件國寶,輔助以全國九大博物館館長推薦,各大明星作為介紹人,通過演繹國寶的前世今生,向世人普及國寶歷史淵源。
各種釉彩大瓶,俗稱“瓷母”,鍛造于乾隆年間。匯集十七種工藝于一體。每種工藝燒制時間溫度各不相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概率學上將低于百分之五的事件稱為小概率事件。若想成功燒制,概率將低至百分之0.023。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偏偏于乾隆年間燒制成功。
瓷器的美不僅體現于十七種工藝,更是工匠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如此,千年之后的我們才能勾勒當年勝景。
物如此,人亦然。
今天,確切地說是昨天,弟弟出國后第一次回國。家人臉上的欣喜,闔家團聚的心情,真真切切擺在眼前。每個人周生散發的美,溫暖了寒冬。
團圓固然是好,然而離別是常態。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機會隨著年華流逝,越顯珍貴。缺憾之美便由此而來。
大衛斷臂的缺憾之美已經深深烙印在世人腦中,試想,如果現代技術能夠恢復大衛的斷臂,完整的大衛便再沒有記憶點。這樣的塑像于千萬人中穿腦而過,留不下什么。
沈從文,中國文人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存在。據諾貝爾評委回憶,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沈從文,可惜在頒獎典禮之前,沈從文離世。這份缺憾之大,讓世人為之可惜,卻也是這份缺憾之美,讓沈從文的一生更顯傳奇。
如果你要問我何為美?我會說,順應本心便是美。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活出自我,活出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