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藝術
蘇格拉底問什么是美。而希庇阿斯卻只能回答一位小姐、一匹木馬、一只湯罐。美是我們心中獨特的體驗,說不出,只能去感受。當我騎著車在玉泉悠蕩,清風拂過臉龐、陽光透過樹梢,當我的觸覺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時,就是一種美的感受。當我翻開《美的歷程》,慢慢地看,細細地讀,在讀書的過程中,也有了一種美的感受。
所謂的藝術,就是外界在我們心中的投影,添加了主觀的色彩,再重新表達。在看《美的歷程》時,我很喜歡翻到書后面的圖版,邊翻邊看,那遠古時代的陶盆、宋元的山水畫,都流淌著當初創作者的心境。
美是人的自我表達,也是時代的表達
《美的歷程》讓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那種幼稚、單純的美。
最初刻畫在青銅器上的牛、羊、虎、鹿,深沉凸出、形狀怪異,無論是方鼎還是銅鉞,都帶著恫嚇的意義,但只讓我們感覺到那是娃娃的作品,拙劣而自然。那時人類逐漸擺脫野蠻、走向了藝術和自我表達,沒有過多的技巧、沒有過多的講究,只有最直觀真實的感情。
初唐的詩,也帶著一種萌芽的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這樣一種涉世未深的少年空靈的感傷、輕快的惆悵很容易勾起了我的回憶: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感嘆童年過去了,開始有了課業的壓力,不再像以前那樣做時間的富翁……這不是沉重的哀歌,也不是故作深沉,就是一種單純的、幼稚的感嘆,最真實的自我表達。
同時,青銅的饕餮和初唐的詩,也都分別帶有那兩個時代所特有的氣息和印記。
所謂時代的氣息和印記,就是夏商時代的青銅文化,獰歷、威嚇,背后是巫族文化對人的心理支配;漢代的畫像石,粗獷、豐滿,其實是漢代人豪邁和熱情的展現;南北朝時代的壁畫和雕塑,悲慘、虛幻,對應的是宗教支配和現世苦難;宋明時代戲曲和市井小說,世俗、易懂,背景是文化從貴族走向了大眾。
所以說,美是人的自我表達,也是時代的表達。明明是曹操在吟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然而我們卻能聽到那個時代士族們喟嘆人生短促的典型音調。
美的歷程
回到最初:所謂的藝術,就是外界在我們心中的投影,添加了主觀的色彩,再重新表達。美,不僅僅是人生和時代表達,更是自然的表達。恒古不變的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神秘而靈性,把我們漸變的心境和累積的人生經歷融入到不變的自然中,就有了藝術的靈感,就有了美的流露。
讀這本書,我能感悟到從夏商到明清,中華文明的美都是在源源不斷地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中產生。然而美的歷程,不會停歇。人類文明所能延續的時光里,美,一直是我們人生的追求。美,是永恒的宗教。
林競
2017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