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群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并有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的時候,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并且學到獨特的判斷力,這才是通才教育的精髓。??
這是來自吳軍博士著作《大學之路》的一段話,我從這里看到了一群優秀的“智識分子”所組成的“公共空間“進行對話的一種“自我啟蒙“,而按照捷克知識分子的說法,對話的目的在于啟發思維,那以上這一段就完美詮釋了通才教育的兩個關鍵詞:啟發、啟蒙。??
通才教育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與其用完美去闡釋一個人的狀態,我們更喜歡用完整來替代,這里的完整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完整性,也是通才教育所要達成的一種理念:注重理智的培養和情感的陶冶,注重自我激勵和自我發展。??
這本書里提到哈佛和劍橋其中的一點不同之處在于:哈佛更為廣博、劍橋更為專業。??
通才和專才究竟哪者更為重要?這個命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這個命題的存在是需要存在一定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你所積累的知識廣度是否足夠支撐你能夠視野不受限地去深入研究某一門領域。修學儲能,先博后淵莫過于此。
人類的知識海洋無窮無盡,無數知識水滴時刻流淌在我們的歲月軸輪上,我們的人生便是這么一個逐漸積累水滴的過程,看過無數的風景,經歷潮汐的潮起潮落,見過日月輪回星光璀璨,我們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河流,從而奔騰如海,以出世心態看待入世生活。??
吳軍博士說:我這輩子讀了24年的學,比我總共工作的時間還要長,回過頭看,一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 ,僅此而已。??
這時我想起了曾在哈佛肯尼迪學院深造過的許吉如說過這么一段話:? 相比于清華的同學,哈佛同齡人在心理上普遍比我們成熟了五至十歲,這種成熟體現在他們從不讓個人情緒波動影響自己對目標的追逐,從不讓“生活”影響“正事”,自我意識較強,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理性、優雅,努力得看似漫不經心。
跟一個同學聊天,我們一致覺得presentable大概就是用在他們身上最恰當的形容詞,70分的實力可以被包裝成90分展現出來,這也絕不是投機取巧或任何負面形容,而是一種實力和需要反復訓練的能力。??
頂尖名校與一般學校的差距可見一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看得到的,這些名校離我們那么遙遠,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這種名校所培養出來的一個人的氣質呢?那就是,和優秀有獨立思想的人多進行接觸,這是最好也是最快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