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進入低迷期,再加上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傳統行業的線下渠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銷售壓力。一些企業便開始紛紛轉向線上渠道,開始與一些電商平臺(京東商城、天貓等)合作,希望借此來增加銷量,減輕經濟壓力。
可是,事實確給了這些企業一個很響的耳光。電商平臺的建立,對公司的銷量沒有取得很實質性改觀,反倒是增加了公司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讓公司的經濟負擔更加沉重。不少傳統企業家發出了諾基亞總裁一樣的哀嘆: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也已經開始沿著互聯網方向轉型,但不知為什么,我們輸了。
誠然,這些傳統行業的企業主沒錯做啥,但卻因為忽略了幾點,導致電商化進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公司也不能實現真正的互聯網轉型。
1.企業無互聯網基因,互聯網“外套”一層皮
無互聯網基因(尤其是在以前發展較好的傳統企業尤為顯得明顯)是傳統行業往互聯網轉型的最大障礙。在轉型過程中,不少企業主都誤以為只要加上一些電商平臺,開通一下微博、微信等就是互聯網轉型。殊不知,渠道轉型、推廣轉型只是互聯網轉型的一小支,真正轉型的思維轉型—公司內部:平等自由,雇傭變合伙;公司外部:用戶第一,批量變定制。思維轉型,才是傳統行業轉型之基。
2.交易場景線下化,電商“竹籃打水一場空”
交易場景線下化(或者說是消費群體線下化),指的是消費群體(以非網民老年人為主/購買房子、車子等重體驗高價值的產品的消費者)只會在線下實體店場景交易。這個障礙并不會在所有的傳統企業出現,但卻在一些行業(如:老人日常食品)表現的非常明顯。像這類傳統企業,通過線上電商方式來做轉型,陷入轉型困境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3.產品結構時效性強,時間難敵“變質”難題
產品結構時效性強,指的是產品在交易之后,需要在段時間內就到達客戶手中。對于大多數的傳統企業來說,都不會有這類問題。但對于一些企業(如:餐飲類)來說,這是致命性的難題。所以,對于產品時效性強的傳統行業來說,倘若真的需要往電商方面轉型,產品結構調整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4.包裝需求特殊化,配送“斷送”電商夢
在不少的傳統行業中,某些產品的包裝需要特殊化,一方面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快遞方,另一方面可能會增加運送成本。這兩方面無疑是這些企業的噩耗,將一場轟轟烈烈的轉型夢扼殺在搖籃之中。自然,在面對配送問題上,產品升級改造或者是包裝升級改良都是傳統企業的不錯選擇。
對于大多數的傳統行業來說,阻礙轉型成功主要會涉及到上面四各方面。以此同時,獲得公司高層的支持,得到公司各大資源的傾向也是非常之重要的。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做轉型的團隊做到:執行,執行,在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