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之2
1. 弗洛伊德認為,6歲以后沒有新鮮事。一個人的核心人格,在6歲時就已經形成了。在這個年齡,大腦已經基本發育成熟。
克萊因、科胡特等人認為,核心人格是在前語言期(2歲以前)就已經確定了。克萊因進一步指出,一個人出生后的第4—6個月就已經完成某種重要的心理整合。
2. 小孩子會在撒尿之后,用腳把小便的覆蓋面積擴大。同樣,一個人成年之后,讓自己住更大的房子,涉獵更多的知識的領域,或者像成吉思汗一樣的攻城掠地,這些其實都是小時候的行為的翻版,只不過尺寸變大了而已。
3. 精神分析的4個輪子/人活著的4個驅動力/精神分析的一級詞匯:力比多、攻擊性、關系、自戀。
4. 克萊因的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嬰兒在出生之后到1個月內,絕大多數時間用于睡眠,他們處于一種原始的、虛幻的無指向狀態。這是一種原始的自戀狀態,基本上沒有客體指向。如果個體在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受阻,不曾與母親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會導致病理性的自閉,也即臨床上所見的“孤獨癥”。
5. 在精神分析師的眼里,這個世界上只有3種人:
① 精神病人(精神分裂癥者、躁郁癥者);
② 人格障礙者(前俄狄浦斯期間出現了問題);
③ 神經癥者。
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正常人,正常人就是神經癥者。只要出現神經質性沖突,就表明一個人處于神經癥的狀態下。
6. 神經質性沖突,主要即指俄狄浦斯沖突,這包括了:生與死、男與女、對成功的渴望以及害怕成功之后所要面對的懲罰(最重要)。
弗洛伊德在講述俄狄浦斯情結時,隱喻了第三點。即,當巨大的幸福來臨的時候,會有一個眼睛珠子被挖出來的懲罰在后面等著。
7. “安全感”在精神分析里屬于二級詞匯,其一級詞匯是“攻擊性“。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是潛意識中對他人有敵意,把攻擊性投射成環境對ta的威脅。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的安全感降低了,也就意味著ta對別人的敵意增加了。
當一個人對陌生人懷有敵意,ta會擔心這種敵意傷害了別人,或者遭受到別人的報復,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話題隔在兩個人之間,這個過程本身即為“防御”。
8. “自卑”在精神分析里也屬于二級詞匯,其一級詞匯同樣是“攻擊性”。自卑的意思是,把應該朝向別人的攻擊,指向了自己。
9. 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把“力比多”與“攻擊性”這兩個驅力象征化與向外化的過程。“力比多”與“攻擊性”一般是同時出現的。
10. 所謂的童年經歷,就是你曾經住過的旅館與吃過的菜。那些旅館的服務質量和菜的口味決定了你現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11. 所謂“個性”就是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直到別人不再認為那是錯誤的一種境界。
來自網絡? 感謝雷鋒